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研究
本文关键词: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纵观毛泽东一生,只有两次出国经历,且都是出访苏联。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当年12月毛泽东便首次出访社会主义苏联,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中苏“蜜月期”步入正常发展轨道。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中苏关系曾一度继续稳步向前发展。但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思想陷入混乱,阵营内部也出现剧烈震荡。对此,作为阵营的老牌盟主——苏共,非常需要中共在阵营内部给予强力支持,才能将社会主义家庭内部各成员重新聚集起来。在这种背景下,中苏双方协商一致,计划召开会议解决问题,由此引出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毛泽东再次出访苏联,参加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系列庆典活动,并出席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以及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出访期间,毛泽东全身心投入繁忙的工作中,努力缓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主导起草了《莫斯科宣言》,积极与各共产党代表团协商沟通,就国际共运内部一些深层次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有力推动了莫斯科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为增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团结、助推中苏关系迈上新台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受历史发展阶段和领导人主观认识等诸多因素影响,此次会议暴露出中苏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诸多不易调和的分歧,这些分歧在毛泽东此次访问苏联半年后,开始显现负面作用,中苏关系开始从巅峰走向谷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随着中苏关系的遇冷进入了深度调整期。而毛泽东本人的思想也因这次访苏,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他更加迫切通过超常规方式人为加速国内发展步伐,用更短时间实现国富民强和“赶超”目标,而这种变化与国内形势发展相作用,最终对党和国家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进入曲折探索时期。
【关键词】:毛泽东 赫鲁晓夫 《莫斯科宣言》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29.51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8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一) 研究背景10
- (二) 研究意义10-11
- 二、研究现状11-15
- (一) 基础文献方面12
- (二) 专著方面12-13
- (三) 学术文章方面13-14
- (四) 回忆录方面14-15
- 三、研究方法15-16
- (一) 文献研究法15
- (二) 史论结合法15
- (三) 对比分析法15-16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16-18
- (一) 研究重点16
- (二) 研究难点16
- (三) 研究创新点16-18
- 第一章 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的背景18-33
- 一、访苏前面临的国际局势18-21
- (一) 苏共二十大后各国共产党内部出现混乱18-19
- (二) 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威信发生动摇19-21
- 二、毛泽东访苏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1-24
- (一) 中共八大后中国国内的形势21-23
- (二) 反冒进与反“反冒进”之争23-24
- 三、访苏前中苏关系的基本态势24-27
- (一) 苏共二十大前的中苏关系24-25
- (二) 中共对苏共二十大的反应和对苏共的支持25-27
- 四、召开各国共产党会议被提上议事日程27-33
- (一) 毛泽东主张“有事开会商量”的用意28-29
- (二) 会议召集人的确定29-30
- (三) 中国支持赫鲁晓夫对六月事变的处理30-31
- (四) 毛泽东访苏前的准备工作31-33
- 第二章 毛泽东访苏期间的主要活动和取得的成果33-48
- 一、莫斯科会议前毛泽东与苏共的交锋33-37
- (一) 苏联超高规格礼遇的背后33-34
- (二) 毛泽东对莫斯科会议的内容提出意见34-35
- (三) 中苏双方围绕《莫斯科宣言》草案的争论35-37
- 二、毛泽东力促莫斯科会议取得积极成果37-41
- (一) 明确强调“以苏联为首”37-39
- (二) 亲自做哥穆尔卡的工作39-40
- (三) 与各代表团反复磋商修改《宣言》草案40-41
- 三、毛泽东的即席发言41-44
- (一) 毛泽东即席发言的主要观点42
- (二) 各代表团对毛泽东即席发言的反映42-44
- 四、莫斯科会议的成果及意义44-48
- (一) 顺利通过了两个宣言44-45
- (二)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团结得到巩固和加强45-46
- (三) 中共的影响力明显提升46-48
- 第三章 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的深远影响48-64
- 一、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48-51
- (一)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模式的调整48-49
- (二) 社会主义阵营走向分裂49-51
- 二、对苏共以及赫鲁晓夫的影响51-54
- (一) 苏共与赫鲁晓夫个人地位的巩固和加强51-52
- (二) 外交着力点的变化52-53
- (三) 大国沙文主义倾向抬头53-54
- 三、对中苏关系的影响54-58
- (一) 中苏全方位合作进一步发展55-56
- (二) 莫斯科会议上埋下的隐患56
- (三) 苏共对华态度和策略的变化56-58
- 四、对我国国内局势和毛泽东本人的影响58-64
- (一) 此次访苏对毛泽东的触动58-59
- (二) 赶超英国口号的提出59-61
- (三) 发动“大跃进”61-64
- 结语64-66
- 参考文献66-69
- 后记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世诚;毛泽东的“教师情结”[J];石油教育;2000年05期
2 ;竹内实:《毛泽东的诗与人生》、《毛泽东传记三种》[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5期
3 李光荣;毛泽东与烟酒茶牌之一 毛泽东与烟[J];党史文苑;2002年05期
4 李光荣;毛泽东与烟酒茶牌之二 毛泽东与茶[J];党史文苑;2002年06期
5 李光荣;毛泽东与烟[J];湘潮;2002年06期
6 李光荣;毛泽东与宗教[J];中州统战;2002年08期
7 游和平;毛泽东一生中的“12月26日”[J];党史博览;2003年12期
8 杨胜群;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究的新进展[J];党的文献;2004年01期
9 郑德兴;权威厚重 继往启今——谈《毛泽东传(1949-1976)》一书的特色[J];北京党史;2004年02期
10 霞飞;毛泽东对红卫兵态度的变化(上)[J];党史纵横;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育芳;卜凡祥;;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2 张素华;;关于回忆毛泽东的史料述评[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3 李士坤;;伟大的开创者——对毛泽东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A];北京大学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集[C];2004年
4 文蓓;孙映;;2010年国内毛泽东生平和事业研究述评[A];毛泽东研究2011年卷[C];2011年
5 刘正妙;;《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研究述评[A];毛泽东研究2011年卷[C];2011年
6 黄俊;吴静;;2011年国内毛泽东生平和事业研究综述[A];毛泽东研究2012年卷[C];2013年
7 杨胜群;;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究的新进展[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金春明;;再论毛泽东的历史地位[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韩泰华;;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研究述评[A];毛泽东研究述评[C];1992年
10 王姣;彭湘容;;2012年国内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综述[A];毛泽东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苑;《毛泽东传》英译工程启动[N];光明日报;2012年
2 王石川;毛泽东图书热销合肥[N];安徽日报;2003年
3 谭彦德;今年书界“毛泽东热”亮点纷呈[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秦杰;《毛泽东自传》网上拍出万元[N];中国商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申晚香 林义成;学习毛泽东读书的精神[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6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陈晋;三读《毛泽东传》[N];北京日报;2010年
7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陈晋;读《毛泽东传》,读什么?[N];人民日报;2010年
8 张巨睿;一个外国学者写毛泽东[N];中国邮政报;2004年
9 马长虹;毛泽东是怎样成为领袖的?[N];中华读书报;2013年
10 ;《毛泽东传(1949-1976)》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等出版发行[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新宇;毛泽东的民主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汪涛;毛泽东伟人品格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3 刘正妙;《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4 谭国清;毛泽东的党员党性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5 谢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6 杨建党;领袖权威与制度成长:毛泽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思想与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宋海儆;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认识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春荣;毛泽东国情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大学;2010年
9 黄保红;毛泽东战略思维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米华;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风云;毛泽东的社团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赵国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平等思想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谦;毛泽东公平思想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4 李爱菊;毛泽东发展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杨少东;毛泽东管理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唐奎;毛泽东为人民谋福利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东敏;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探索[D];西北大学;2011年
8 刘向芝;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拥军;毛泽东管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爱霞;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37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