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在沪外地青年“过客”现象的政治影响探析

发布时间:2017-04-30 17:04

  本文关键词:在沪外地青年“过客”现象的政治影响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加速时期,伴随着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面向农民工及其子弟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市民化等问题成为了改革与研究的热点。作为同样为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颇多的群体,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白领移民与高校毕业生在居留上海、社会融入时遭遇的困境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青年人曾经怀揣着梦想,希望能在上海获得更明朗的发展前景与更优质的生活,但在长期做出融入上海的努力后,却只能被迫离开,成为这座城市的匆匆“过客”。这一“过客”现象的形成是否缘于城市新移民中精英群体的诉求未能得到满足,是否产生了政治制度合法性受损等政治影响,种种尚待解答的疑问开辟出一个新的认知和研究领域。本文选择在沪外地青年“过客”现象为研究对象,对上海市高等院校毕业生及曾经或当下在上海工作的外地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深入研究在沪外地青年在融入上海的过程中遭遇的城市壁垒。通过对融入、排斥过程的全景式考察,作者认为外地青年遭受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排斥、上海地域性文化的阻隔、高昂居留成本的压迫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歧视。这些阻碍因素使得外地青年的居留过程异常艰难,可能须忍受长期入不敷出的窘迫困境,可能在自尊心、奋斗热情等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不少青年人在做出融入上海的努力无果后,选择愤而离开。饱含无奈与艰辛的“过客”现象时常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竞争的结果,但这种倾向优胜劣汰的主张却无法回答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外地青年遭遇城市壁垒的现象与大都市人才建设不足的问题缘何同时发生,更难以感知在沪外地青年“过客”现象对政治秩序稳定、政治形态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基于对“过客”现象的成因分析,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在沪外地青年“过客”现象的政治效应,既包括危害权利平等、削弱年轻一代政治合法性认同、社会流动受阻的消极影响,又因精英群体对家乡的“反哺”而对政治社会化的推进有所助益。虽然在沪外地青年“过客”现象带来的并非全然是消极的政治影响,但外来人口与本地市民的权利差异、相互封闭的群体关系、人才资源难以完全遵循市场机制等问题仍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文章在最后尝试着对“过客”现象的负面政治影响提出了化解对策,以期通过促进外来人口权利平等化、推进户籍改革、增进外来人口与本地市民的互动、保障在沪外地青年生存、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等方式,维护好公民的基本权益,稳定政治秩序,促进政治文明稳步发展。
【关键词】:外地青年 “过客”现象 政治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69.5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绪论9-24
  • 第一节、问题、对象与目的9-13
  • 一、研究问题9-11
  • 二、研究对象11-12
  • 三、研究目的12-13
  • 第二节、在沪外地青年“过客”现象13-14
  • 第三节、文献综述14-22
  • 一、外来人口的研究现状14-20
  • 二、有关外来人口的政治学分析20-21
  • 三、现有研究缺陷21-22
  • 第四节、研究方法与难点22-24
  • 一、研究方法22-23
  • 二、研究难点23-24
  • 第一章 在沪外地青年“过客”现象的成因24-43
  • 第一节、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排斥24-30
  • 一、上海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24-25
  • 二、外地青年的落户现状25-27
  • 三、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社会福利27-30
  • 第二节、文化隔阂对在沪外地青年的影响30-35
  • 一、海派文化的影响30-31
  • 二、外地青年遭受的文化排斥31-34
  • 三、文化排斥中的个人社会记忆差异34-35
  • 第三节、高昂的居留成本35-39
  • 一、上海居留成本的组成35-37
  • 二、居留成本迫使外地青年“逃离”上海37-39
  • 第四节、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39-43
  • 一、社会关系网络的内涵39-41
  • 二、社会关系网络对“过客”现象形成的影响41-43
  • 第二章 在沪外地青年“过客”现象的政治影响43-53
  • 第一节、对权利平等的危害43-47
  • 一、市民权利的不平等43-44
  • 二、政治权利的不平等44-46
  • 三、社会管理权利的不平等46-47
  • 第二节、弱化年轻一代对政治制度合法性的认同47-49
  • 一、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内涵47-48
  • 二、“过客”现象对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影响48-49
  • 第三节、影响社会流动与社会稳定49-51
  • 一、阻碍社会流动49-51
  • 二、社会流动与社会稳定51
  • 第四节、对“原籍地”的政治影响51-53
  • 一、精英群体与政治社会化51-52
  • 二、“过客”青年对“原籍地”政治社会化的影响52-53
  • 第三章 对化解“过客”现象负面政治影响的思考53-60
  • 第一节、促进外来人口权利平等化53-54
  • 第二节、推动户籍制度的渐进主义改革54-55
  • 第三节、促进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互动、融合55-56
  • 第四节、创新在沪外地青年的生存保障方式56-57
  • 第五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57-60
  • 结语60-61
  • 参考文献61-68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8-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明伟;;网络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J];理论学刊;2002年02期

2 李昭伟;整合政治参与 建设政治文明[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S2期

3 祁林德;政治文明建设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包载;政治文明的层面[J];政工研究动态;2003年Z2期

5 虞崇胜;;政治因文明而进步,文明因政治而生辉——政治与文明[J];理论参考;2003年07期

6 张建贤;论法治与政治文明的关系[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刘兵;关于城区实现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几点思考[J];沈阳干部学刊;2004年02期

8 汪闻生;;政治文明的涵义及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特定内容[J];上海人大月刊;2004年05期

9 亓光;池忠军;;政治生活的目的:何种公共性与如何合理[J];学术交流;2007年09期

10 许耀桐;;政治变迁应从激进化转向渐进化——新政治观还须加强的两个方面[J];人民论坛;2012年3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华;;试论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依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赵建平;;不断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林尚立;;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30年政治发展的一种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黄丽清;;政治也可以生活化[A];福建省行知实验校校长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邓志强;;网络社会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研究[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6 周贵卯;;试论社会稳定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何绍辉;黄海;;新时期青年政治意识表达变化研究[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8 武立静;;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A];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展论文集[C];2013年

9 王建民;;在任何情况下,共产党都得讲政治[A];灯塔颂——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七十五周年论文专辑[C];1996年

10 陈仕龙;;简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2年“全球化与政治文明”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政治学教授 桑玉成;有一种生活叫“政治生活”[N];人民政协报;2011年

2 傅达林;从代表委员座位调整看政治惯例变革[N];各界导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坚决反对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N];人民日报;2014年

4 本报评论员;坚持不懈严格党内政治生活[N];解放军报;2014年

5 本报评论员;落实党内政治生活新要求[N];人民日报;2014年

6 本报评论员;坚持不懈严格党内政治生活[N];河南日报;2014年

7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张永刚;坚决抵制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N];河南日报;2014年

8 对话人 中央党校党史研究部主任 谢春涛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 竹立家 武汉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斌雄 本报记者 孟德成 王_g;党内政治生活为何物?[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年

9 本报评论员;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来[N];浙江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江琳;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起[N];人民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英配昌;中小学学生政治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朱海龙;场域、动员和行动:网络社会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王永志;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健;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华大学;2005年

6 翟波;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刘建伟;当代西欧公众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刁桐;社会抗争的治理之道[D];吉林大学;2012年

9 贾建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D];中共中央党校;1993年

10 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斌;政治博客的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D];东北大学;2008年

2 耿静;新时期河北省农民政治参与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马姝悦;中国共产党加强纯洁性建设的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郑宪卫;南京市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现状与对策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5 张敦伟;革命在别处:国家政治中的抗争与妥协[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6 康亮;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7 陈妮娜;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引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姜其沅;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完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王玲;村民自治中宁夏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10 盛积芳;80后一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心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在沪外地青年“过客”现象的政治影响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37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9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