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气候谈判中伞形集团的立场分析及中国的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际气候谈判中伞形集团的立场分析及中国的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关系生死存亡的挑战之一,关乎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利益。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就是由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对大自然的过度伤害造成的,气候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在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排放出导致大气升温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变暖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对现有的国际关系也产生着深远影响。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了解加深,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这一观点上已达成共识。如何在全球的气候治理中取得话语权,为本国的经济发展谋求更多的碳排放空间就成为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争夺点。在国际社会力量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的背景下,国际气候谈判中,由于各国力量对比,资源差异和社会发展程度和结构不同,主要的谈判集团有伞形集团、欧盟、小岛联盟、雨林国联盟、77国加中国、基础四国等等。伞形集团是由非欧盟成员国组成的发达国家松散联盟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挪威、冰岛、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伞形集团的成员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全球名列前茅,同时也是发达国际中在气候谈判中的消极力量;因此,伞形集团的立场和利益对国际气候谈判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节点。维护和争取我国的气候领域的发展空间,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利益。在面对以美国为首伞形集团对发展中国气候领域战略空间的挤压,联合其它发展中国家以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是中国在国际气候博弈中的政策选择。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缘起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伞形集团产生背景介绍和立场阐述,伞形集团的成员国大多数为工业化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占较大比重,但是,伞形集团不愿承担具体的减排任务,虽然除美国外其成员国都批准《京都议定书》,伞形集团出现解体的迹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减排目标的难以完成和成本过高最终又重新聚集在美国周围。第三部分是伞形集团立场的分析,通过对比其他气候谈判行为的立场,与欧盟相比,在减排方式上倾向于自愿性减排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伞形集团以发展中国家同样接受减排作为自己的条件,混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解释伞形集团立场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在气候博弈中争夺谈判话语权和领导权,在未来低碳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伞形集团为了自身利益对国际气候谈判产生的消极影响,否定国际气候谈判框架和分化发展中国家联盟。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是中国与伞形集团在立场的差异以及面对来自国际社会日益严峻的减排压力中国的应对之道,中国应该采取斗争为主合作为辅的策略,在涉及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坚决反对,同时应该采取灵活策略,利用国际机制与伞形集团展开合作,增加双方互信和了解。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气候谈判 伞形集团 中国对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15;P467;D82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一、绪 论9-16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9-11
- (二)文献综述11-14
- (三)研究方法14-15
- (四)创新与不足15-16
- 二、国际气候谈判与伞形集团16-29
- (一) 国际气候谈判的背景16-24
- (二)伞形集团的产生24-25
- (三)伞形集团对国际气候谈判的影响25-29
- 三、伞形集团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立场29-47
- (一)伞形集团国际气候谈判立场的内涵29-32
- (二)伞形集团国际气候谈判立场的特征32-36
- (三)伞形集团国际气候谈判立场的动因36-47
- 四、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和对策47-57
- (一)中国参加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47-49
- (二) 中国与伞形集团在谈判立场上的比较49-51
- (三) 立场差异下中国的对策分析51-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2
- 后记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行姝;;国际气候合作的现实与前景[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5期
2 郁琳琳,唐为中;国际气候谈判的博弈论分析[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3 胡宗山;史文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国际气候合作:历程、动因与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05期
4 王瑞彬;;国际气候变化机制的演变及其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4期
5 李强;;国际气候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关系辨析[J];生态经济;2009年05期
6 严双伍;肖兰兰;;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演变[J];当代亚太;2010年01期
7 张磊;庄贵阳;;国际气候谈判困局与东亚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7期
8 孙畅;;国际气候体制构建中的发展难题[J];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10期
9 严双伍;高小升;;欧盟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利益诉求[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4期
10 李强;;国际气候合作中的非合作性博弈困境及其超越[J];理论月刊;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雅敏;;国际气候政策的评价标准分析[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施奕任;;国际气候倡议与中国的组织应对[A];中国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特约专家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王遥;认清气候融资形势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N];证券时报;2011年
2 本报评论员 唐学鹏;国际气候新秩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3 陈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怀畅 整理;陈迎:国际气候谈判的关键是公平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李月 美国Climate Insights LLC公司;气候谈判的“去美国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亦卓;建立公平而有效的国际气候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与发展权益”研讨会举办[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研究员 胡键;中国:国际气候制度的建设者[N];文汇报;2008年
8 朱广菁;我国青少年初登国际气候舞台[N];大众科技报;2008年
9 陈迎;合作推动国际气候谈判[N];人民日报;2009年
10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刘新宇;“气候门”难以影响国际气候博弈[N];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建英;国内结构与制度影响:国际气候制度在中、美两国的影响研究(1990-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锋亮;国际气候制度中的遵约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王博;国际气候会议的政策转移态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余培芳;国际气候合作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4 刘明;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小国外交[D];外交学院;2016年
5 李爽;国际气候治理的中国法律路径[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6 王常召;国际气候谈判中伞形集团的立场分析及中国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甘恢运;国际气候合作的可行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
本文编号:342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4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