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盟规范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东盟规范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东盟规范在东亚地区主义兴起及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东亚地区主义的指导性规范,东盟规范的局限与当前东亚地区主义的困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界定本文的分析框架,第二、三章依据该分析框架讨论了东盟规范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第四章讨论东盟规范对中国推动东亚地区主义进程的重要启示。第一章界定了规范与地区主义的内涵,并探讨了规范与地区主义的内在关联。规范是由特定群体视为“恰当”并在实践中得到遵守的行为准则,且具备社会性、非正式性以及管制性三个特征,通过行为管制与社会化发挥作用。地区主义是由特定地区内的国家所引导的兼具规范与实践特性的地区整合思想与实践。地区主义发展需要规范,地区主义实践同时也反作用于规范。有效的规范在地区主义发展过程中具有协调大国关系、塑造地区认同、增加地区内互信、促进地区合作的作用。第二章主要讨论了东盟规范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并就东盟规范对东亚地区主义的积极贡献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而言,东盟规范在东亚地区主义兴起及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区域合作共识达成、推动区域认同建构、协调区域大国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维持区域合作进程的积极作用。但东盟规范发挥这些积极作用有着特定的内外部环境,并受这些特定环境的限制,环境变迁可能使东盟规范的局限显现出来。第三章主要讨论了东盟规范的局限及其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制约,并对东盟规范发展的趋势及与此相适应的东亚地区主义前景进行了展望。东盟规范的局限主要有“低制度主义”与合作进程的脆弱性、“过程导向”与区域合作的动力缺失、精英学习为主的内化机制导致“表层社会化”现象严重等。这些东盟规范的局限在东亚地缘环境的变迁下被放大,导致出现东盟规范“失灵”的现象。东盟规范“失灵”使东盟规范在协调大国关系、维持合作进程、促进经济合作、塑造区域认同以及区域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进而使东亚地区主义表现出大国博弈失序、合作进程分化、区域认同弱化以及安全局势复杂化等特点。关于东盟规范的未来发展方向与东亚地区主义的前景,本文认为,东盟规范将继续发挥其在东亚地区主义中的积极作用,并将适应“失灵”的新常态,在与中美之间的协调与博弈中塑造新的东亚区域规范;“开放的”东亚地区主义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在中美管控好第三方可能导致中美关系危机的前提下,嵌入亚太区域合作的、开放的东亚地区主义可能是东亚地区主义的未来前进方向。第四章主要讨论了东盟规范对中国推进东亚地区主义进程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推进东亚地区主义进程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东盟规范推动东亚地区主义的优势及其局限为中国推进东亚地区主义进程提供了很多启示。这些启示有,东亚区域合作的“开放地区主义本质”,推动多领域合作以维持东亚区域合作进程,大国自我约束增强规范社会化效果,支持“过程导向”的东亚区域合作,尝试对接其他区域合作倡议以形成互补,更加注重民心相通、增加人文交流的质与量等。依据这些启示,以及前文的分析,本文给中国推进东亚地区主义进程的政策建议是,(1)支持以东盟规范为基底塑造东亚区域规范,(2)推动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区域治理机制建设、贯彻与落实中国新的区域合作倡议,(3)采取措施推动中日关系的积极进展,确立双方争端管理与危机管控机制,(4)将中美东亚问题协商机制纳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议程。
【关键词】:东盟规范 东亚地区主义 区域合作 社会化
【学位授予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31;D814.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引言12-20
- 第一节 选题意义12-13
- 第二节 文献回顾13-18
- 一、国内研究现状13-16
- 二、国外研究现状16-18
- 第三节 论文结构18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8-20
- 第一章 规范的界定及其与地区主义的联系20-42
- 第一节 规范的定义及其作用20-30
- 一、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规范20-23
- 二、规范的基本内涵23-24
- 三、规范的主要作用机制24-30
- 第二节 规范与地区主义30-42
- 一、地区主义的概念分析30-38
- 二、规范与地区主义的互动38-42
- 第二章 东盟规范的内涵及其对东亚地区主义的贡献42-66
- 第一节 东盟规范的渊源、内涵及其特征42-50
- 一、东盟规范的由来42-44
- 二、东盟规范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44-50
- 第二节 东盟规范与东亚地区主义的兴起50-55
- 一、东盟规范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共识的达成51-53
- 二、东盟规范促成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东盟中心地位”53-54
- 三、东盟规范提供了东亚区域合作进程的规范保障54-55
- 第三节 东盟规范对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积极作用55-61
- 一、东盟规范推动东亚区域认同建构55-57
- 二、东盟规范协调东亚区域大国关系57-58
- 三、东盟规范社会化区域内主要行为体58-59
- 四、东盟规范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59-60
- 五、东盟规范维持东亚区域合作进程60-61
- 第四节 东盟规范促进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原因分析61-66
- 一、东盟规范推动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61-63
- 二、东盟规范推动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内在优势63-66
- 第三章 东盟规范的局限及其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制约66-84
- 第一节 东盟规范的局限性66-71
- 一、低制度主义与合作进程的脆弱性67-68
- 二、过程导向与区域合作的动力缺失68-70
- 三、精英学习为主的内化机制与区域“表层社会化”现象突出70
- 四、安全规范缺失与区域认同矛盾70-71
- 第二节 东盟规范的局限性在东亚地区主义进程中的具体表现71-78
- 一、东亚地缘环境变化与东盟规范“失灵”71-73
- 二、开放性合作失效与大国博弈失序73-75
- 三、“过程导向”困境与区域合作受阻75-76
- 四、安全合作规范缺失与区域认同弱化76-78
- 五、“低制度主义”局限与区域治理难题78
- 第三节 东盟规范“失灵”视角下的东亚地区主义前景78-84
- 一、东盟规范“失灵”的阶段性与长期性79-80
- 二、东盟规范的现有价值及其未来发展80-81
- 三、东亚区域规范塑造与东亚地区主义前景81-84
- 第四章 东盟规范对中国推动东亚地区主义进程的启示84-94
- 第一节 东盟规范促进东亚地区主义发展对中国的启示84-86
- 一、“开放性合作”对中国的启示84-85
- 二、“过程导向”对中国的启示85
- 三、“大国社会化”对中国的启示85-86
- 第二节 东盟规范局限制约东亚地区主义发展对中国的启示86-89
- 一、“低制度主义”局限对中国的启示86-87
- 二、“过程导向”局限对中国的启示87-88
- 三、“表层社会化”局限对中国的启示88-89
- 第三节 中国推进东亚地区主义进程的政策建议89-94
- 一、支持东盟以东盟规范为基底塑造东亚区域规范89-90
- 二、支持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治理机制建设、贯彻中国地区规范倡议90-91
- 三、推动中日关系的积极进展、确立双方争端管理机制91-92
- 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下的东亚问题协商机制92-94
- 结论94-96
- 参考文献96-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协峰;亚太新地区主义的未来发展模式[J];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05期
2 肖欢容;新地区主义的特点与成因[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3 罗建波;非洲地区主义及其发展探析[J];国际论坛;2004年03期
4 卢光盛;质疑“新地区主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蔡养泉;论东亚旧、新地区主义的形成及其比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江扬;;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探究[J];理论界;2011年06期
7 裴大刚;;浅析东亚地区主义进程[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9期
8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源起、动因及未来走向[J];东南亚纵横;2012年05期
9 程晓勇;;地区主义的生成、进化与困境——基于欧洲与东亚的历史经验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赫特,索德伯姆,袁正清;地区主义崛起的理论阐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顾炜;;中国的地区主义研究(2001—2010)[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2 廖育人;;地区主义战略:中国的现实抉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王丽琴;;东亚新地区主义和东盟方面的经济动力[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肖欢容(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地区主义的新浪潮[N];光明日报;2001年
2 陈岩(经济学博士);开放的地区主义是什么?[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3 朱宰佑 韩国庆熙大学中国语学课长;东亚地区主义离不开中国的领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CBN记者 陈晓晨 实习记者 洪嘉泽;东亚地区主义:开放性与灵活性是特色[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5 ■Razeen Sally/文■刘宇鸥/译;亚洲地区主义的兴起[N];经济观察报;2003年
6 庞中英;“开放的地区主义”如何开放[N];东方早报;2005年
7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 吴心伯;美国—东亚关系的新走向[N];解放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曙光;中国地区主义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周慧来;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徐秀军;地区主义与南太平洋地区秩序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卢光盛;地区主义视野中的东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6年
7 喻珍;冷战后地区主义视角下的海湾地区合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8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莹;冷战后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合作中的实践与发展[D];兰州大学;2008年
2 鲍燕;新旧地区主义比较[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宋晓东;中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4 王玉主;亚太地区:开放的地区主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江娟;论东亚新地区主义[D];吉林大学;2007年
6 许斯嘉;开放的地区主义:东亚地区整合的理论与实践[D];暨南大学;2007年
7 刘舒天;论东盟规范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D];国际关系学院;2016年
8 余梦妮;东北亚新地区主义的现状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9 卢春光;东亚地区主义的结构、特点与前景[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华;新地区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东盟规范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4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45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