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广东省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对策和措施以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提高项目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监督决策过程,协调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等都具有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公共环境恶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政府保护环境的压力日益繁重。公共项目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影响。鉴于公共项目所独具的公共性和影响广泛性,要对公共项目这一公共产品进行有效地管理,除了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妥善地管理之外,还有赖于依托公众的参与。然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各类环境群体性事件,如厦门PX事件、宁波镇海PX事件、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安宁炼油项目事件等,反映出我国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环评的积极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公众参与工作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本文以广东省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作为研究对象,以协商民主理论、阶梯参与理论及公共治理理论作为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广东省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引入东莞市220kV学前(温塘)输变电工程项目及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等广东省2个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当前广东省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论文还比较分析美国、日本、香港在公众参与环评方面的实践经验,从中找出有益借鉴与启示,并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实施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合理确定公众参与主体、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司法救济保障机制、加强环保科普教育与宣传等广东省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完善路径。
【关键词】:公众参与 公共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20.3;D621.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3
- 1.1.1 选题背景11-12
- 1.1.2 选题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3-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6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16-17
- 1.3.1 研究思路16-17
- 1.3.2 研究内容17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17-19
- 1.4.1 研究方法17-18
- 1.4.2 研究技术路线18-19
- 第二章 相关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19-24
- 2.1 相关概念界定19-21
- 2.1.1 公共项目19
- 2.1.2 环境影响评价19-20
- 2.1.3 公众与公众参与20-21
- 2.2 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21-24
- 2.2.1 协商民主理论21
- 2.2.2 阶梯参与理论21-23
- 2.2.3 公共治理理论23-24
- 第三章 广东省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分析24-46
- 3.1 广东省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概况24-30
- 3.1.1 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机构24-25
- 3.1.2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方面的相关制度25-28
- 3.1.3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程度28-30
- 3.2 广东省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证分析30-39
- 3.2.1 东莞市 220k V学前(温塘)输变电工程项目30-34
- 3.2.2 广州市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34-37
- 3.2.3 实例中公众参与现状分析37-39
- 3.3 广东省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39-42
- 3.3.1 公众参与环评阶段滞后39-40
- 3.3.2 公众参与主体范围较窄40-41
- 3.3.3 环评信息公开不充分及沟通渠道匮乏41
- 3.3.4 公众参与缺乏司法救济41-42
- 3.3.5 公众参与环保意识薄弱42
- 3.4 广东省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42-46
- 3.4.1 政治文化制约42-43
- 3.4.2 法律法规不足43-44
- 3.4.3 经济因素影响44
- 3.4.4 主观认识限制44-46
- 第四章 境外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环评的经验借鉴46-53
- 4.1 美国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46-47
- 4.2 日本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47-48
- 4.3 香港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48-50
- 4.4 境外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环评经验的借鉴与启示50-53
- 第五章 完善广东省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53-61
- 5.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53-54
- 5.2 实施全过程的公众参与54-55
- 5.3 合理确定公众参与主体55-57
- 5.4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57-58
- 5.5 完善司法救济保障机制58-59
- 5.6 加强环保科普教育与宣传59-61
- 结论61-62
- 参考文献62-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5-66
- 致谢66-67
- 附件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习干;让公众参与走到项目审批的前沿[J];污染防治技术;2003年03期
2 武云甫;王燕敏;苗伟;;沈阳立法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J];城市规划通讯;2003年07期
3 许晓明;环境领域中公众参与行为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4 廖文俊;漫谈中国的公众参与环保机制[J];世界环境;2004年04期
5 王春艳,崔星华,张玉芳,刘志光;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4年04期
6 ;众说纷纭:公众参与环保之我见[J];环境教育;2005年07期
7 党德信;;推进公众参与是开展环境保护的神圣职责[J];环境教育;2006年12期
8 张颖;;试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深入与发展[J];污染防治技术;2008年03期
9 彭分文;;环保NGO: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生力军[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高玉娟;张儒;;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调查问卷剖析[J];商业经济;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世光;;村庄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出路[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中建;冯倩倩;;公众参与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机理探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高军辉;张旭;;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4 魏素芳;檀翠玲;程丹丹;张维;;浅谈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5 沈忻昕;;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新特征[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冯现学;;对公众参与制度化的探索——深圳市龙岗“顾问规划师制度”的构建[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赵惊涛;;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8 石莎;;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9 任清娟;;浅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公众参与[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10 尹根成;盛志辉;郭洪光;乔冬云;;如何在社会服务行业环评项目中开展公众参与[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芳;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局限性[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周雁凌 张金智;山东将制订环保公众参与办法[N];中国环境报;2005年
3 郑彦;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必须重视公众参与[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凌锋;选择了法治就无法回避“公众参与”[N];法制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就是集思广益[N];广东建设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应贯穿规划的每个环节[N];广东建设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领域不断拓宽[N];广东建设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的终极目标:共同决策[N];广东建设报;2007年
9 徐晓敬;公众参与环保 沈阳《办法》出台[N];友报;2006年
10 湖南省环保局 余涛;公众参与是深化环境执法的重要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琳琳;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权法律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春梅;城镇居民公众参与认知、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王春雷;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谢远学;中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杨秋波;邻避设施决策中公众参与的作用机理与行为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葛俊杰;利益均衡视角下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王卫;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D];武汉大学;2010年
8 唐萌;迈向互动式公众参与理念[D];吉林大学;2009年
9 王周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野下的中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陈振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津;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有效性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2 万静华;贵阳市城管执法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3 王娜;多元目标下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苏宁;新媒体时代环境传播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吴凤;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权的法律保障[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端;基于善治理念下电子治理与公众参与互动问题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7 黎莉;中小学教育乱象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8 丁宁;公众参与对公共项目决策过程的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9 李进;新时期公众参与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沙丽娜;当代艺术中关于公众参与的运用[D];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544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544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