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亚国际关系体系的肇始
本文关键词:古代东亚国际关系体系的肇始
【摘要】:东亚国际体系的概念被长期使用,然而却很少有人探讨这种现代的概念能否被应用到东亚的古代历史。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出了国际体系存在的一般要素,通过对秦汉时期国家单元和互动过程的考察,笔者发现,在秦汉时期,东亚的国际关系体系已经开始形成并日趋成熟。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 国际体系 单元 结构 互动
【分类号】:D819
【正文快照】: 一、前言当国际体系理论开始大行其道的时候,一些历史学家、汉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也开始津津乐道于古代东亚的国际体系。有关东亚国际体系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比较典型的就有费正清的“朝贡体系说”"!、滨下武志的“朝贡贸易体系说”#$、黄枝连的“天朝礼治体系学说”%和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叶自成;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中国视野[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臧运祜;近现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与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赵长峰,宋秀琚;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合作观解读[J];长白学刊;2005年03期
5 张丽华;;相互依存条件下的国家主权[J];长白学刊;2009年05期
6 娄伟;;论国际冲突的根源——一种理论的比较分析[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7 张燕军;;大国协作、共同安全——东北亚安全合作模式的探索——及与均势、霸权稳定模式的比较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余泳;;21世纪初中国对大国与邻国外交的转型——国际体系变革视角的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李海龙;;国际制度中的社会化分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10 李寿庭;杨肖飞;;关于国际战争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长江论坛;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泽生;王淑云;;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志敏;;从“蜜月”回归正常?:新多极世界中的中欧关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孙泽生;;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6 杨旗;;世界体系理论的知识谱系[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7 齐皓;;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累积阶段——从理论革命到实证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8 孙力舟;;西汉时期东亚国际体系的两极格局分析——基于汉朝与匈奴两大政治行为体的考察[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9 邝艳湘;;第三世界国家的安全:矛盾与启示[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10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熊昊;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外交政策演变[D];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
4 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苏晓宏;变动世界中的国际司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志云;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8 李兵;国际战略通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沈逸;开放、控制与合作: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8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伟;;超越国家?——城市和国际体系转型的逻辑关系[J];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2 徐洋;;浅析国际体系转变和中国责任[J];学理论;2011年18期
3 胡键;;对“世界转型”论的商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8期
4 聂军;;变迁、结构和话语: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宏观解释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董锦绣;;中等城市大众体育消费动机与结构的调查分析——以滨州市为例[J];学理论;2011年24期
6 徐铭;;高职院校文化要素结构摭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6期
7 赵长峰;左祥云;;嵌入式发展——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路径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04期
8 陈家宏;;论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建设[J];政法论丛;2011年04期
9 杨永庚;;当代国家和哲学之结构、关系和互动述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林坤林;谢志妮;梁景t,
本文编号:610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610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