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中国梦的向度

发布时间:2017-08-30 04:13

  本文关键词: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中国梦的向度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梦 政治认同 生成逻辑


【摘要】:政治认同是个体对共同体的组织归属感与效忠感。从服从的政治、选择的政治、认同的政治等政治合法性视角考察,政治认同呈现自我认同、集体认同、政权认同的垂向分布状态。中国梦是个人、组织与国家三个主体承载的指向共同理想愿景与奋斗目标的"精神高地"。从中国梦向度澄明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可得出建构中华民族身份、生成自我认同的民族特质,重构共同体新愿景、形塑集体认同的意义框架,实现公共权力自觉、夯实政权认同的民意基础是中国梦向度生成政治认同的逻辑链接与价值支持。
【作者单位】: 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中国梦 政治认同 生成逻辑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会公共参与有序化研究”(15BKS039) 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专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项)“中国梦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14ZT11) 江西省高校党建项目“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与对策研究”(JXGXDJKT.YB-201448)的成果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六批特别资助(资助编号:2013T60649)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61
【正文快照】: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1](P6)当代中国以共同理想愿景与奋斗目标相统一的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及资源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冰;;执政党政治认同的来源及强化政治认同的必要性[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胡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述评[J];昌吉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3 袁玉芳;;建国初期中国民众政治认同的困境与重构[J];柳州师专学报;2012年04期

4 刘薇;;现代政治宽容的品质和特点[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5 刘包产;;当前中国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述评[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6 张晓妍;;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认同[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郭建锋;刘海英;;论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8 刘建秀;李俊;;全球化态势下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功能与价值探析[J];商业时代;2011年08期

9 陈国生;张俊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11期

10 欧阳琳;;基层组织盟员政治认同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薇;现代政治宽容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2 胡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高建华;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4 元修成;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岩;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璐;利益、制度与价值—政治认同的逻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罗丹;当代苦聪人的政治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安国强;当前我国农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海英;全球化态势下我国青年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彭洁;中学历史课程与民族意识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贝贝;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俊伟;当代大中学生政治认同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张晓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程波辉;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晓伟,孙岩;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合法性认同的思想基础[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素华;;政治认同的辨析[J];当代亚太;2005年12期

2 杨金刚;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认同的危机与转型[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3 张江华;;政治认同与党的长期执政[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陈道银;;政治认同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天府新论;2006年05期

5 孔德永;;对转型时期我国公民政治认同重构模式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6期

6 丁忠甫;;论基层的政治认同[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薛中国;;政治认同概念解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孔德永;;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认同问题研究刍议[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现代政治认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治意义[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自强;;“创造性政治”视角下农民政治认同的现代性转换[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2 周敏凯;;政治认同建构与和谐社会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方旭光;;政治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袁文伟;;扩大公民权利 强化政治认同[A];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历程与经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党史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中国;关于“政治认同”的一点认识[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白乐;学者建议 欧洲公民学习欧盟语言促进政治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齐卫平;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接续”与“重构”[N];学习时报;2012年

4 黄铸;中华民族应该坚持何种政治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3年

5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孔德永;动态理解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陈春燕 戴玉;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新途径[N];吉林日报;2010年

7 王岳川;精神对峙与价值滑动[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李欣宏 刘佳祥 田长春;信息化条件下心理动员面临新挑战[N];中国国防报;2008年

9 记者 姚学文;创新活动载体 力戒形式主义[N];湖南日报;2009年

10 扬州市江都区法院院长 袁江华;核心价值观促进法院科学发展[N];江苏法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3 孔德永;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张国平;当代政治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元修成;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贝贝;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马冰冰;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程波辉;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璐;利益、制度与价值—政治认同的逻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孟令辉;城乡政治认同比较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志超;网络空间中公民政治认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高雅;政治认同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胡俊;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村干部政治认同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9 李海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党的政治认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10 郎翠艳;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的实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57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757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f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