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纳粹政党的个案研究:德国民族民主党的产生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7-10-17 13:15
本文关键词:新纳粹政党的个案研究:德国民族民主党的产生与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德国民族民主党 新纳粹 新纳粹政党 新纳粹组织
【摘要】: 德国的新纳粹政党NPD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利用笔者掌握的资料试图对其产生与发展做一系统阐释。 在绪论中,笔者简单论述了新纳粹与新纳粹组织的分类,提出了问题,并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状况,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讲了战后初期德国纳粹的延续和新纳粹的产生。笔者认为,二战结束至NPD成立的19年,是纳粹残余组织和各种新纳粹势力挣扎和实践的阶段,二者的有机结合和重组整合了德国社会上纳粹的力量和各种新纳粹、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势力,成为NPD成立的社会基础。同时,作为战后初期新纳粹核心力量,这些组织成为NPD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第二章按照时间脉络详细叙述了NPD的产生与发展,通过对其政治纲领、宣传口号以及其他活动分析NPD政治目标的变化以及党的兴衰。成立初期NPD的迅速崛起得益于60年代的经济危机,然而随着大联盟政府的成立以及德国经济的回暖这种迅猛发展的势头并没有如期出现在1969年的联邦选举中。与此同时,NPD党内保守派与激进派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整个70年代NPD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直到80年代中期与德国人民联盟合作才有所好转。 第三章通过对NPD的组织结构,如支持者和成员构成、青年组织以及出版物的叙述,分析这些因素在NPD发展过程中的作用。NPD支持者的社会结构和它宣称的政治和社会使命之间有明显的矛盾,这是导致其难以扩大选民基础以及选民流失的根本原因。NPD的青年组织成为了新纳粹的创新力量,扩大了NPD在年轻人中的影响。NPD出版物没有成为它的利器,更多地是承担了一种形式上的宣传责任。 第四章分析NPD与其他新纳粹组织和新纳粹政党的关系。面对不时被取缔的危险,NPD没有开展大规模武装暴力活动,而是与新纳粹组织保持隐秘的合作和联系。同时,战后德国的新纳粹政党由于受到德国民主体制和法律的诸多限制,自身社会动员机制的缺陷,以及党派内和党派之间的挤压,都没能取得政治上的突破。 结语部分简要介绍了NPD德国统一后的表现。
【关键词】:德国民族民主党 新纳粹 新纳粹政党 新纳粹组织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751.6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7
- 一、论文的研究对象和选题论证11-1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三、新纳粹主义与新纳粹组织的分类15-17
- 第一章 战后初期德国新纳粹的发展17-44
- 第一节 新纳粹的土壤17-32
- 一、非纳粹化的后遗症17-20
- 二、星罗棋布的社会组织和纳粹的纠缠20-30
- 三、德国民众对纳粹的态度30-32
- 第二节 战后初期德国的新纳粹政党32-44
- 一、社会主义国家党33-38
- 二、德意志国家党38-41
- 三、战后初期新纳粹政党的衰落41-44
- 第二章 德国民族民主党的成立与发展44-83
- 第一节 德国民族民主党的成立44-48
- 第二节 60年代德国民族民主党的急速发展48-74
- 一、德国民族民主党的政治纲领48-57
- 二、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宣传口号57-62
- 三、德国民族民主党在60年代的迅速崛起62-70
- 四、希伦和塔登的党争70-74
- 第三节 70-80年代德国民族民主党的起伏74-83
- 一、陷入困境的德国民族民主党74-78
- 二、德国民族民主党纲领的调整78-80
- 三、德国民族民主党与德国人民联盟的联合80-83
- 第三章 德国民族民主党的组织结构83-104
- 第一节 德国民族民主党成员及支持者83-88
- 第二节 德国民族民主党的青年组织88-96
- 一、青年民族民主党89-92
- 二、青年民族民主党与德国民族民主党92-95
- 三、民族民主党大学生联盟95-96
- 第三节 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刊物96-104
- 一、《德国新闻》96-102
- 二、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其他出版物102-104
- 第四章 德国民族民主党与其他新纳粹组织和政党104-115
- 第一节 德国民族民主党与其他新纳粹组织104-110
- 第二节 德国民族民主党与其他新纳粹政党110-115
- 结语115-119
- 附录119-125
- 参考文献125-12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奥利弗·莱姆克,朱宇方,王继平,李乐曾,郑春荣;有关禁止德国民族党的讨论的背景[J];德国研究;2001年01期
2 刘立群;德国哲学与文化漫论[J];德国研究;2002年01期
3 冯中林;德国新纳粹势力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况[J];德国研究;1995年03期
4 邸文;新法西斯主义的泛起[J];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09期
5 赖升禄;德国右翼极端主义简介[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05期
6 申华林;;试析德国政治中的右翼激进主义势力[J];西欧研究;1992年05期
7 刘立群;德国极右翼势力问题探究[J];欧洲研究;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1049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049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