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穆斯林族裔及其社会融人:回顾与反思
本文关键词:英国穆斯林族裔及其社会融人:回顾与反思 出处:《世界民族》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英国穆斯林 多元文化主义 公民融入 社区凝聚 “伊斯兰恐惧症”
【摘要】:多元文化主义长期以来是英国处理跨国移民和少数族裔的基本策略。但事实证明,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过度彰显不益于培育国家认同,无助于推动社会融合,相反它却能加深穆斯林族裔的自我隔离、社会排斥及边缘化。"9.11"特别是"7.7"恐怖事件后,英国逐步摈弃多元文化主义转向实施"管理多元性"的融入政策,借由确认公民身份认同、增强社区凝聚、加大对伊斯兰事务控制、反恐去极端化等一系列新措施,来强力推动穆斯林族裔的融入进程。改善弱势的社会经济状况、反对族群歧视和排外情绪、避免穆斯林问题的安全化、摈弃伊斯兰认知的本质化,是推动穆斯林融入的关键之道。
[Abstract]:Multiculturalism has long been a basic British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transnational immigrants and ethnic minorities. However, it has proved that the over-expression of multiculturalism is not conducive to fostering national identity and does not help to promote social integration. On the contrary, it can deepen the self-segregation, social exclusion and marginalization of Muslim communities... "9.11" and "7.7" in particular after the horrors. Britain gradually abandoned multiculturalism to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policy of "management pluralism", by means of confirming citizenship identity, strengthening community cohesion and strengthening control over Islamic affairs. A series of new measures, such as anti-terrorist depolarization, are designed to strong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Muslim communities, improve vulnerable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combat ethnic discrimination and xenophobia, and avoid the security of Muslim issues. Abandoning the essentialization of Islamic cognition is the key to the integration of Muslims.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欧穆斯林移民及其社会融入研究”(项目号:14BMZ072)的阶段性成果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基层政府治理课题”(13sxt003)资助
【分类号】:D756.1
【正文快照】: 历经二战后持续的大规模移民潮,英国的社会概貌与人口结构急剧变迁,族群、宗教及文化的多元性和异质性与日P6增。跨人新千禧年后,牵扯到穆斯林的系列族群骚乱和恐怖事件相继发生,对英国国内局势造成巨大冲击及深远影响,“穆斯林问题”倍受政府重视和社会关注。在此脉络下,如何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奥古·弗莱勒斯;常永才;吕桃;王佳馨;;加拿大多元文化治理模式在后民族国家时代的革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2 常永才;韩雪军;;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教育政策的国际新近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互动教育观评述[J];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向东;文化多元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建构[D];吉林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琳;;论美国族裔问题研究——理论综述与发展前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2期
2 ;菲律宾国父黎刹族裔首次回乡谒祖[J];八桂侨史;1999年02期
3 荣筱箐;;我在美国说相声[J];人民文摘;2009年09期
4 ;美国各个族裔的区域分布和职业情况[J];世界博览;2013年04期
5 ;加拿大华人近百万[J];八桂侨史;1996年01期
6 玛丽塞·波特文;朱世达;;在加拿大反歧视政策中族裔出身和“种族”统计的作用[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6年01期
7 王建华;黄一超;张丽娟;;论美国族裔关系调控的价值取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朱锡强;张芬梅;;中国“火凤凰”——美国各族裔中的华裔[J];中国民族;1992年11期
9 赵文嘉;;南非弱势族裔优待政策刍议——以美国少数族裔优待政策为参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4期
10 姬虹;;美国人口族裔构成的变化与2012年大选——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说起[J];当代世界;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施琳;马迎雪;;当前美国的族裔冲突及其多样化应对机制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杜枫;李志刚;;中国城市的非洲族裔区经济:以广园西路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 泓;美国的族裔格局与族裔政策刍议[N];学习时报;2005年
2 施琳 马迎雪;美国是如何处理族裔冲突的[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一娴;正确对待族裔身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4 王悠然 编译;新西兰族裔间不平等状况加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施琳(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美国人的族裔观[N];中国民族报;2001年
6 田建明;回避“民族”的美国民族政策[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高原;糖尿病高发族裔祸首并非遗传[N];人民日报;2007年
8 刘力达;法兰西:“隐性”的民族与“显性”的民族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赵琼;谁动了我的课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华媒吁联手抗争“逆向歧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爱民;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起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远;散居族裔对原居国外交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2 郑毅;散居族裔批评视域下的《梦娜在希望之乡》[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潘睿;超越族裔性:李立扬诗歌的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赵明利;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族裔身份:任碧莲作品《爱妻》的多元文化解读[D];厦门大学;2007年
5 叶珍;非白人文学母女写作中的族裔文化认同[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嫣然;挣脱族裔枷锁 展现多元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屈郡;价值转变、中心消解和成功皈依[D];武汉大学;2006年
8 彭薇;主人公身份的回归[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9 谢燕燕;族裔内外的探寻[D];厦门大学;2009年
10 章晶;从父辈到子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07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07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