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及其国际政治影响
本文关键词: “第三次工业革命” 制造业数字化 “D”打印 国际格局 中国崛起 出处:《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剖析时下风行于美欧等西方国家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说,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依托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以"3D"打印为代表的快速成型技术等"技术簇群"支持,并使之综合应用于制造业,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进而引起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第三次工业革命"如同历史上前两次工业革命一样,将引起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迁。如果欧美日等率先掌握并垄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秘诀",将不可免引起制造业从新兴国家和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回流"西方,给危机中的西方经济、政治体制注入一剂"强心针",并有可能重新逆转国际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现有变化趋势,打断世界历史的"西降东升"进程,进而对中国崛起进程以及中国国家安全产生巨大冲击。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ch is popular in western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and holds that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mainly relies o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new energy technology, industrial robot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etc.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 such as "3D" printing, are supported by "technology cluster", which can be used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alize "dig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lead to social production.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like the first two industrial revolutions in history, will give rise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f Europe, America and Japan take the lead in mastering and monopolizing the "secret" of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it will inevitably cau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o "return" to the West from emerging countries and non-Western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To the Western economies in crisis, the political system has injected a "strong needle", and it is possible to reverse the current changing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political power balance, thus interrupting the process of "descending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urn,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process of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has a huge impact.
【作者单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杂志;
【分类号】:D50;F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楚树龙;;国际格局的变与不变及中国国际战略[J];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4 王鹤岩;张志顺;;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一性与文化多样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梁仕然;;西班牙历史园林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7期
6 朱春龙;;从文化形态史观探析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原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董红刚;张琴;方新普;;论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5期
8 张宁;张纯成;;浅述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刘晓斌;;刍议明末兵役制度与国家兴亡[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张婧;;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华宁;芮锦伟;;三级综合医院的中医文化建设[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安玲;;从传统京剧的衰微看艺术形态的边缘化[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4 霍子文;郭义军;;新时期里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道路——运动训练文化[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陈巍巍;;闽台民间信仰中神圣性的构建——以保生大帝信仰为例[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6 陈倩;王敦辉;;全球化视阈下的闽商文化自觉[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状振;;中国电视经营管理工作三十年机制流变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郭小丽;;文化的连续性与断裂性——试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比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9 格·孟和;;对草原生态文化的哲学思考[A];中国·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吴团英;;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杨健;我国船舶融资租赁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龙海;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邓海鹏;冷战后美国在中东军事基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仓莉;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森豪利;基于马斯洛理论的日本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俊玲;文明传播视野下的汉代河西开发[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苏彩琼;越南文字的变迁与民族意识的发展[D];暨南大学;2011年
9 施志杨;政治笼罩下的宗教纷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许慧君;论晚唐背景下的许浑咏史怀古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志忠;国际格局的变化与中日关系[J];日本问题研究;1995年03期
2 陈向阳;从国际格局角度看冷战后的中美关系[J];国际观察;1999年04期
3 吴学永;变化中的欧洲格局──对国际格局的一种理论分析之尝试[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11期
4 赵为民;;理论与战略的集成之作——评《国际格局论》[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2期
5 谢军安;;浅谈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6 胡正豪;关于现代化和国际关系的若干思考[J];国际观察;1999年05期
7 阎学通;国际格局的变化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10期
8 钟荣;;浅析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的关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周海峰;赵纪周;;关于国内对国际格局问题研究的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10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主要特征[J];红旗文稿;2008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耀东;;论国际格局的发展态势[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2 叶江;;试论“建设和谐世界”与科学发展观的相互关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顾燕峰;;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与上海的开发、开放[A];伟大的胜利,辉煌的成就——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论文集[C];1999年
4 张北根;;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马驰;;毛泽东与战后中美苏关系[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威;;论中美“碳外交”的协调与互动[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7 叶青;;试析新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的理念演变及动因[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胡键;;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政治观[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9 王登龙;侯万福;;论江泽民对外开放思想[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10 冯绍雷;;建构中的俄罗斯、欧盟与美国的关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宫力;美国战略调整对国际格局的影响[N];学习时报;2002年
2 杨森;国际格局注入新变数[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3 魏红霞;中美关系与国际格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张宇燕;对当今国际格局的几点思考[N];文汇报;2004年
5 吕耀东 王广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国际格局导致中日“不正常”历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世界将向何处去[N];社会科学报;2001年
7 李勇;美高调回应日本对国际格局的挑战[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8 冯绍雷;美欧俄将出现重大利益分歧[N];文汇报;2003年
9 沈丁立;反恐六年见证“大国兴衰”[N];南方日报;2007年
10 本报评论员 吴铭;美欧关系好转 国际格局重组[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工;中等强国的崛起与中国外交布局的调整[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郑泽民;亚太格局下的南中国海争端[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顾坚;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1949-2009)[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王洪涛;中美结构性矛盾辨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6 陈佳;论北约转型[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7 赵建明;伊朗国家安全战略的动力学分析(1953-2007)[D];复旦大学;2007年
8 张煜;中美“伙伴关系”外交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9 王聪;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李俊福;普京外交构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玉华;国际政治格局“无极化”论说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辉;新兴国家的崛起与国际格局的变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郑f,
本文编号:1555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555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