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东北亚地区碎片化的形成与治理——基于分析折中主义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3-02 18:44

  本文选题:东北亚 切入点:碎片化 出处:《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东北亚地区碎片化主要体现为不同国家或国家合作区块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理解其成因,旨在超越单一范式、揭示复杂现实的分析折中主义是最为适宜的分析路径。根据这一路径。作者从利益与观念两方面剖析了碎片化的表现,从权力、安全和经济合作等利益因素以及传统文化、历史记忆和意识形态等观念因素梳理了碎片化形成的根源。作者认为,区分利益还是观念何者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十分困难,也无必要。关键是要看到,两方面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东北亚的碎片化呈现出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的局面。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东北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已经落后,应该及早有效地缓解并最终消除这种不正常的碎片化状况。根本办法在于以强调实用主义的分析折中主义为指导,加快推进整体性治理进程,最终以地区层次的合作包容彼此竞争的各国家或国家合作区块。实现东北亚整合与一体化。
[Abstract]:The fragmentation of Northeast Asia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mpetition and conflict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or cooperation blocks,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action of many facto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the aim is to go beyond a single paradigm. According to this path,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of fragmentation from two aspects of interests and ideas, including power, security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as well as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t is very difficult and un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interests and the ideas that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e key is to see that the two factors are intertwined. The fragmentation of Northeast Asia presents a situation that is deeply rooted and difficult to solve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Compared with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has fallen behind. This abnormal fragmentation should be alleviated and eventually eliminat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lies in speeding up the process of holistic governance, guided by an analytical eclecticism that emphasizes pragmatism. Finally, the cooperation at the regional level embraces the competing national or national cooperation blocks and realizes the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Northeast Asia.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基金】: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刘鸣研究员主持的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新变化与我国的综合方略研究》(课题编号:13&ZD05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慧;;东北亚文化合作能够走多远——由东北亚合作中的文化因素说起[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满岩;;基督教对韩国各社会领域的影响[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焦兵;;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超越对立,走向综合[J];国际论坛;2008年05期

4 宋伟;;国家认同与共有观念——对社会建构主义核心概念的反思[J];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04期

5 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3期

6 王明国;;全球治理机制碎片化与机制融合的前景[J];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05期

7 罗思东;美国地方政府体制的“碎片化”评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04期

8 古祖雪;;现代国际法的多样化、碎片化与有序化[J];法学研究;2007年01期

9 李少军;国际关系大理论与综合解释模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2期

10 ;韩国基督教对韩国现代化之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林钟高;于鑫;吴玉莲;;全球会计治理框架下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郭兵云;卓旭春;;当代中国四种国家身份的关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刘东杰;;新农村视野下农民政策敏感性培育问题探索[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3期

7 王润斌;熊晓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外交决策的历史审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陈以定;;CEPA安排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曹琳;;我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和举措[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赵长峰,宋秀琚;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合作观解读[J];长白学刊;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泽生;王淑云;;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志敏;;从“蜜月”回归正常?:新多极世界中的中欧关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孙泽生;;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6 刘彬;;WTO对RTAs的“适度规制论”——有关GATT第24条讨论的启示[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7 黄伟;;也论国际法的等级[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8 杨凡;董跃;;国际法视野下的北极环境法律问题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9 杨旗;;世界体系理论的知识谱系[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10 齐皓;;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累积阶段——从理论革命到实证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长海;企业影响力、会计稳健性与资源配置效率[D];暨南大学;2010年

9 姜星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安德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协调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纪莹;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于晨;南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甘湘武;中国与尼日利亚双边投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震,董立河;论西方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白永瑞 ,李长莉;再造东亚史学[J];读书;2005年04期

3 韩东育;东亚的病理[J];读书;2005年09期

4 曾凡军;韦彬;;整体性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理逻辑[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惠耕田;;限制权力,为规范开辟空间——克氏规范建构主义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4期

6 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3期

7 陈力;屠景芳;;南极国际治理:从南极协商国会议迈向永久性国际组织?[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竺彩华;;西方世界深陷三重危机[J];和平与发展;2012年01期

9 朴金波;;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哲学史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李瑞昌;;公共治理转型:整体主义复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晶;韩国社会基督教认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丁昊;韩国基督教与韩国政治间互动的历史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里兵;;什么是折中主义?[J];江淮评论;1966年01期

2 沷昭奎;假批“折中主义”真反彲,

本文编号:1557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557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a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