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城市政治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8-03-02 22:26

  本文选题:英国城市 切入点:城市政治 出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城市政治发展在英国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宗教改革中,城市对地方教权的接管有利于政治的世俗化进程;城市在管理上与王权合作,支持了王权合并教权;城市行政系统越来越理性化,对英国近代国家行政制度的形成有借鉴意义。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大量城市取得自治权,其在下院的议员数目大幅度增加。虽然引起了乡绅对下院议席的争夺,但这种"入侵"正好说明了下院重要性的增强,而这种增强又是以自治城市增多、城市议席扩大为基础的。这一时期城市寡头制颇为盛行,其与代表中央政府的王权关系大为加强。复辟王朝时期,城市特许状被修改,城市政治受到中央政府直接控制,最终融入到英国近代国家的政治轨道。
[Abstract]:Urb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British nation-state. In the process of religious reform, the city's takeover of local religious rights is conducive to the secularization of politics, and the city has cooperated with Wang Quan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 which has supported Wang Quan's amalgamation of religious rights. The urban administrative syst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rational, which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British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From the mid-16th century to the middle of 17th century, a large number of cities obtained autonomy. The number of its members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ha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Although it has caused the squire to compete for seats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this "invasion" is an indication of the increased importance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which in turn has increased in the number of autonomous cities. The expansion of city seats was based on. During this period, the oligopoly system was very popula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Wang Quan, who represente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as greatly strengthened. During the Restoration Dynasty, the charter of the city was amended, and the city politics was directly controll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in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political track of modern England.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BSS11007)
【分类号】:D75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新成;;“乡绅入侵”:英国都铎王朝议会选举中的异常现象[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蒋德海;;先有宪政,后有宪法[J];东方法学;2012年06期

2 张中秋;陈煜;;2008年法律史学科新进展[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 黄春高;;2005—2009年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J];世界历史;2011年01期

4 钱乘旦;吕一民;徐健;;“十一五”期间的世界近代史研究[J];世界历史;2011年04期

5 刘鹏;;试论16世纪英国议会的变化[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丰秋;审判查理一世与英国君权观的变化[D];武汉大学;2011年

2 刘涛;英格兰城市政治变迁研究(1485-1640年)[D];武汉大学;2010年

3 闫飞飞;理解代表:从主权、政府和社会三个层面深化对代表的认识[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荣芳芳;论埃德蒙·柏克的代表制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军辉;宗教改革、王权、乡绅与英国都铎时期的议会演变[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新成;都铎王朝的经济立法与英国近代议会民主制的起源[J];历史研究;1995年02期

2 刘新成;英国议会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评亨利八世时期的议会[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泳鑫;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关系[J];欧洲;1999年01期

2 沈红文;哈贝马斯谈全球化与欧洲民族国家[J];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11期

3 陈新明;俄罗斯关于民族国家身份识别的误区[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01期

4 刘泓;欧盟与欧盟属下的民族国家[J];世界民族;2004年03期

5 王学玉;新地区主义——在国家与全球化之间架起桥梁[J];社会观察;2004年04期

6 季丽新;;联合国与全球治理[J];东岳论丛;2006年03期

7 秦治来;;民族国家的变革及相互关系的调整[J];学习月刊;2006年15期

8 朱贵昌;;走向“多层治理”的欧洲与民族国家的未来[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程惠霞;;全球化、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6期

10 宋黎磊;;《欧盟改革条约》与民族国家的选择[J];当代世界;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琦;;为什么独立后的西属美洲没有建成统一的联邦国家?[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刘拥华;;游离的全球化与全球化政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3 叶青;;全球化背景下认同多元化问题研究初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4 陈衍德;;东南亚的贫困与民族动乱——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文化抗争[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5 冷树青;;论和谐世界思想的新世界观[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新富;;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中“共赢”观之特质[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7 谢阳举;;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成果的形成与发展[A];民革中央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广良;;民族、民族主义与开放主义[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吴嘉蓉;;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成功之路[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仁厚;;信息化对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的促进[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晓萍;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民族认同的危机[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李云龙;关注:21世纪民族国家的命运[N];中国民族报;2002年

3 民族所 刘泓;欧盟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蒉莺春;民族国家会消亡吗?[N];经济观察报;2003年

5 李明浩;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李明浩;自治:前民族国家状态下的一种普遍现象[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韩东育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关于东亚研究的新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江宁康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当“全球帝国”遇到“天下秩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卢露;区隔化制度的失败和民族国家的胜利(一)[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袁剑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亚洲民族国家的前世与后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震;美国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双重构建(1776-1867)[D];吉林大学;2013年

2 刘杰;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刘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翟金秀;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当代西欧民族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薛新国;当代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观新议[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瑞兰;知识分子“身份的塑造”[D];复旦大学;2010年

7 杨耕;冷战后国际体系单极主导型权力模式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8 刘靖华;全球化的矛盾、民族主义与宗教原教旨主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赵军;中东伊斯兰激进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张成付;从自决到自治:冷战后世界民族分离主义[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霞;民族国家与超越民族国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修丰义;论民族国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发展[D];青岛大学;2005年

3 刘新莉;试论民族主义发展中载体的功能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黄建华;人权视野中的当代民族主义[D];新疆大学;2008年

5 赵艳睿;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叶珉;复兴,,还是衰亡?[D];外交学院;2002年

7 杨建平;布莱尔主义外交思想的理论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蒋龙龙;晚清(1895-1911)知识分子民族国家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丰字文;印度民族国家建构困境的根源探析[D];外交学院;2011年

10 孟舒;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与冷战后国际政治[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58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558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0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