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略格局失衡与中国的中东战略
本文选题:中东战略格局 切入点:结构性失衡 出处:《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摘要】:中东地区战略格局的基本特征是结构性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体现在阿拉伯世界内部、中东地区国家之间、世界大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教派矛盾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以及阿拉伯国家转型进程等五个方面。中东地区结构性失衡只能通过战略性平衡重构来解决。从中长期来看,可能出现的中东地区部分国家版图重组、阿拉伯国家伊斯兰主义力量保守化、以核技术和核产业发展谋求独立自主、页岩气和页岩油带来的世界性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大国关系在中东地区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结构性失衡与战略性平衡重构这两种趋势之间的博弈。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于顺势而为,推动中东地区战略性平衡重构,并且应该以之作为中国中东战略的指针。中国的中东战略应该坚持相互尊重、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中东国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平衡发展与各类中东国家的关系。同时,努力建构中、美、俄在中东地区的大国合作、协调和制衡机制。
[Abstract]: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strategic pattern in the Middle East region is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great powers in the Middle East within the Arab world, among the countries in the Middle East region, and among the countries of the Middle East region. The discourse system and mode of thinking of sectarian contradictions, as well as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Arab countries, are five aspects.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Middle East can only be resolved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strategic balance.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The possible reorganization of some countries in the Middle East region, the conservatism of the Islamist forces in the Arab countries, and the pursuit of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technology and the nuclear industry, The global energy restructuring brought about by shale gas and shale oil, and the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jor countries in the Middle East,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 lies in adapting to the trend and promoting strategic balance reconfigur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China's Middle East strategy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mutual respect, independence, peaceful development, win-win cooperation, and targeted policy measur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Middle East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with all kinds of countries in the Middle East.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rive to build a mechanism of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and balance between the major powers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in the Middle East reg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D822;D7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百家;;主框架中的中小国家作用[J];世界知识;1996年24期
2 邹其昌;冷战后大国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J];求是学刊;1998年03期
3 林利民;2000年大国关系的几个特点[J];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01期
4 任晶晶;;和谐互动视角下的大国关系与世界秩序——“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06”综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黄宇蓝;;评《东北亚大国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8年04期
6 王俊生;;从结盟到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大国关系60年的阶段划分[J];领导科学;2009年29期
7 王瑞;;“1992年国际形势特点和大国关系及其前景”讨论纪要[J];国际问题研究;1993年02期
8 吕蓬 ,刘大涌;东亚兴起与大国关系[J];国际展望;1996年06期
9 郭景芳;不平凡的一年——1997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务虚会[J];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10 杨成绪;大国关系现状与发展趋势[J];俄罗斯研究;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钮汉章;;相容:超越零和的有序竞争——政治发展视角下的21世纪大国关系走势[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李淑珍;;江泽民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创新[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潘忠岐;;实力与安全的背离——重新审视建构国际安全新秩序的基础、原则和模式[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于鲁江;;浅析政治文化与中国的对外政策[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于迎丽;;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6 钱宗旗;;普京时代俄中东外交的特点及发展趋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潘忠歧;;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杨成;;制度累积与中俄关系的中长期前景——兼论中国未来对俄战略取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9 陈志敏;;从“蜜月”回归正常?:新多极世界中的中欧关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10 魏金玲;;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国际形势分析[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大国关系发展新特点[N];解放日报;2002年
2 于冰;世纪之交的大国关系[N];工人日报;2000年
3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李鑫炜;大国关系:在碰撞和调整中酝酿新的变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4 金鑫 李闽;2005年的大国关系[N];学习时报;2006年
5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杨成绪;大国关系变化新趋势[N];文汇报;2003年
6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美洲室 袁鹏;单边主义越走越远 大国关系越搞越僵[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7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杨成绪;大国关系不平静[N];解放日报;2002年
8 杨鸿玺;大国关系是否达到质变临界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 李鹿野;大国关系与安理会磋商[N];解放军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方祥生 李腾;大国关系加速调整 反恐维和任重道远[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2 杜峰;美日同盟与东北亚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4 蒋玉山;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5 黄登学;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探析[D];山东大学;2007年
6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7 赵军;中东伊斯兰激进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邓凡;后“9/11”时代的美国对华政策(2001-2011)[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崔宪涛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王成娟;当代蒙古国外交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权姬兰;朝鲜半岛统一自主性与大国关系[D];延边大学;2001年
2 郑岩;美国霸权护持新战略与大国关系裂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康学芹;以朝鲜半岛为分析视角透视冷战后的大国关系[D];延边大学;2004年
4 王欢雪;中国共产党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历史演进及其实践[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马晓宇;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睦邻外交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艳杰;试论二战以来美国东南亚政策中的大国关系因素[D];暨南大学;2008年
7 王春惠;当代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特征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李娜;21世纪初印度海洋战略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弘国;美国的全球战略与朝鲜半岛政策[D];延边大学;2007年
10 彭潇;论冷战后美欧矛盾演化的新趋势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58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658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