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区隔化族群制度在民主改革中的失败与苏联解体

发布时间:2018-03-24 14:56

  本文选题:区隔化族群制度 切入点:民主化 出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3年02期


【摘要】:在区隔化族群制度下,苏联始终存在着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难题。族群联邦制度规定的族群行政边界、差别化优惠政策强化的族属身份界限,使得民族边界意识在激进民主改革过程中,被政治大亨们轻易激活。当民族主义政治动员浪潮冲垮了维系国家统一的联盟中央时,苏联便遭受到改革失控与国家解体的双重失败。多族群发展中国家,应当以统一制度的方式整合各族成员,充分保障各族成员福利,努力提高国族认同,在政治转型中坚持渐进稳健的改革节奏,以消解民主与民族问题之间的张力与冲突。
[Abstract]:Under the system of segregated ethnic groups, the Soviet Union has always had the problem of ethnic integration in multi-ethnic countries. The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of ethnic groups stipulated by the federal system of ethnic groups, the boundaries of ethnic affiliation strengthened by differential preferential policies, The national boundary consciousness was easily activated by the political tycoons in the process of radical democratic reform. When the nationalist political mobilization wave broke down the central coalition that maintained the unity of the country, The Soviet Union suffered a double failure of uncontrolled reform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t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many ethnic groups, they should integrate the member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a unified way, fully safeguard the welfare of the members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strive to enhance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tens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democracy and national problems, we should persist in the gradual and steady pace of reform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D7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恪勒;苏联解体对世界民族主义问题的影响[J];东欧中亚研究;1994年05期

2 ;苏联解体亲历者叙述改革历程[J];政协天地;2007年01期

3 姜毅;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俄罗斯民族主义[J];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02期

4 古尔德-戴维斯;和平的民主[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8年11期

5 石全玉;论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建构与重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岩崎正洋 ,王寅通 ,黄仁伟;政治发展阶段与民族主义——主权国家概念的理论再探讨之一[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08期

7 李志忠;全球化与俄罗斯民族主义[J];世界民族;2003年02期

8 敬菁华;;当代俄罗斯社会的排外思潮评析[J];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02期

9 唐修哲;;舆论失控——苏联解体的催化剂[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马戎;;对苏联民族政策实践效果的反思———读萨尼教授(Ronald G.Suny)的《历史的报复:民族主义、革命和苏联的崩溃》[J];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包胜利;;2006-2009年国内“世界民族研究”综述[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万鄂湘;;民族主义与国家主权——重读孙中山先生有关“民族主义”的论断新悟[A];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C];1999年

3 李广良;;民族、民族主义与开放主义[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郑汕;;印度民族主义的特征及世界性影响[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张正明;张乃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6 颜建华;;民族主义是孙中山的创新思想[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丰子义;;正确看待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8 潘蛟;;公民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对于民族主义类型学的反思和批评[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9 李益群;;我看《何为民族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爱国?》[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10 王冰泉;;简析民族主义与对日“新思维”[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关凯 李晶;世界杯中的民族主义[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康慨;少年枪手:该死的民族主义报纸让我向作家开枪[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于福坚;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N];中国民族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郑固固 专家 辛旗;民族主义与两岸青年的责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小泉政权与过剩的民族主义是危险的[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6 葛传红;令人忧心的日本民族主义倾向[N];国际金融报;2005年

7 ;西方民族主义的迷误[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记者 王江;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膨胀[N];科技日报;2001年

9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程亚文;合理把握当代中国与东亚世界的民族主义[N];东方早报;2005年

10 魏大海;日本的国粹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三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及当代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赵立新;当代东亚民族主义与国家间关系[D];延边大学;2012年

3 金英兰;韩国的社会结构与民族主义[D];上海大学;2012年

4 杨新宇;基于民族主义视阈的车臣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潘广辉;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友国;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刘玉宝;早期苏联核计划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刘靖华;全球化的矛盾、民族主义与宗教原教旨主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周建勇;中国国民党的适应性转型研究(1980-2008)[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林聪;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珉;复兴,,还是衰亡?[D];外交学院;2002年

2 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运哲;石原慎太郎与冷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勇兵;论民族主义起源的社会心理机制[D];苏州大学;2003年

5 李冉;论冷战后的民族主义及其对欧盟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6年

6 陈钊;民族主义的传统化表象与现代化实质[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蒲婷婷;阿以冲突中的民族宗教因素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茗;戴高乐外交思想与实践的民族主义传统[D];青岛大学;2005年

9 王忠林;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10 彭德镔;一个民族 两种民族主义[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58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658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4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