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隘的和平构建:以联合国在战后塞拉利昂重建工作中的干预行为为分析案例
本文选题:和平构建 + 狭隘和平 ; 参考:《吉林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2002年,塞拉利昂官方宣布其内战结束。据统计,自1981年到2002年期间全球共发生116起武装冲突,其中有91起为内战。这些冲突绝大部分可归类为国内冲突,并大多发生在塞拉利昂这样欠发达的贫困国家。学界研究表明,此类冲突,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所发生的国内冲突,大都源自于经济崩溃、政府和国家机构职能失效所导致的混乱局面。人民意识到他们的声音无法传达到政府领导人那里,因此揭竿反抗。调解者试图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实现和解,但他们往往会忽视地方性诉求等具有影响力的因素。此时许多国外的调解者和所谓专家往往会介入非洲国家的冲突,但他们缺乏对冲突背景及根源的了解,因此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这类国外调解最终往往建立了一种复杂而脆弱的“复合式和平”。在像塞拉利昂这样处于“后内战时代”的国家,政治暴力的重现、不安全局势的威胁、政府缺乏有效治理、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等原因使这些国家的统一和重建进程变得异常艰难。为更好的理解联合国在塞拉利昂等国的和平构建(Peace Building)行动,我们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加以思考: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来说,国内暴力冲突后联合国构建和平及重建道路是否应该作为一个标准模式来加以推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对联合国构建和平后非洲国家安全局势的迅速恶化该作何解释?如果不将和平构建行动作为考虑因素,那么非洲国家政府/非政府主导的安全介入是否比国外调解者更为有效?相反,如果对第一个问题做出否定的回答,那么将重建行动的主角从“外国专家”转为“当地人士”能否成为一种可能?国际社会应该怎样去认识当地人士在非洲国家重建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外国势力和当地人士的功能性关系是怎样的?外国援助在本国重建的框架下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本文的论点和理论假设如下:在Boutrous Ghali将和平建构行动定义为“重建战乱后的社会”或“加强并巩固和平框架以防止冲突再度发生”后,和平建构的概念就不再是一个新奇的事物了。简单来讲其内容包括重建政治、社会、安全以及经济秩序,发掘冲突的根源,并通过协商或仲裁的方式使冲突各方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根据Keating和Knight (2004)的研究,和平构建已被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区域及全球范围内的政府间组织用作引入国际社会力量、帮助内战国家进行重建并在后内战时代实现“文化和平”的一种手段。如何防止敌视情绪的产生是战后重建工作的关键,因此援助国及联合国和平构建委员会应确保内战国在重建过程中出现较强力的国家机构、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土地改革、公民社会以及对民族认同的尊重。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本文试图分析并评价“自由和平论”(liberalpeace)及“民主和平论”(democratic peace theories)的真正价值,这两种论调认为它们可以在维持国家稳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在本文中,根据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John Scott2007)的假设(若战争的预期效用高于和平的预期效用,战争就会重演;只要人们将诸种行为的收益和成本加之计算,其行为就基本上被认为是理性的),国内势力主导下的和平构建行动具有较高的风险,但国外势力不应该去干预国内和平构建的努力。塞拉利昂的国内和平构建力量通过理性选择可以认识到国内专家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认为这种作用可以超越国外的和平构建力量。尽管联合国在和平构建问题上已探索出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准则,但它应该就某些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不同方案。这种方案应该顾及当地冲突与敌视的根源,并衡量当地可维持和平的能力。因此,在塞拉利昂问题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可持续的国际和平构建力量与当地具体情况结合的重要性。如果联合国的行动能够与当地的政治力量较好的合作,那么和平构建行动的成功率将大大提升。为了提出一种较合理、全面的理论假设,本文将对Wilsonian的“经历内战后的国家建立市场经济和民主体制对长久维持和平来说至关重要,而自由化改革将是这个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链条”观点提出质疑。Wilsonian的这种理论假设在塞拉利昂的案例上显得十分苍白。在笔者看来,与不切合实际的自由化理论相比,一个可行的具体原则在自下而上的和平构建行动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Wilsonian的自由主义理论忽视了塞拉利昂的文化价值观、历史以及社会政治现实。本文认为,塞拉利昂国家结构中存在的政党政治、社会组织、退伍军人、媒体、非政府组织、司法部门、跨宗教社区等等因素在把国家推向冲突边缘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认为,在塞拉利昂内战这个案例上,对自由主义和平或自由主义秩序的一味追求反而会导致更加不稳定的局面,因为就像Roland Paris(2004)所认为的那样,“战乱国家不具备制度上的能力去解决政治以及经济纷争,也没有和平解决冲突的传统;即便这样的制度出现了,也将成为某个派系达成自己政治意图的工具”。这种论断将制度主义摆在了自由主义的前面。对联合国在塞拉利昂的维和努力来说,与其急于召开选举,不如先去全面了解一下塞拉利昂的国内情况(政治与历史),给予塞拉利昂国内问题专家更多的参与权,以此来避免维和行动中的短视行为并为和平与民主的建立提供长远的视角与发展战略。 理论方面,本文借鉴了诸多理论来使文章的核心命题概念化。首先,,我们分析了民主和平论(Richmond,2005),这种理论认为:民主制度在国际和国内层面都有助于和平的实现,民主化进程(法制,人权,政府的有效治理,自由的全球化市场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会将国内的纷争从战场转移到政治选举的舞台;另外,市场化进程将促进经济的持久稳定增长,并缓解紧张的局势。本文将对民主和平论(Bruce Russet1992)的众多局限加以论述,并指出自由主义政治秩序在塞拉利昂将起到破坏性的作用,尤其是在民主和经济改革、战后司法公正、犯罪与腐败及立法程序等方面。所谓的“民主和平计划”不仅忽视了塞拉利昂的社会与经济问现状,而且加剧了贫困人口面临的种种问题,对民众参与战后重建和经济复苏的意愿也没有给出满意的答复。我们认为,通过选举来寻求建立制度化民主体系是塞拉利昂不稳定局势的罪魁祸首。单是选举本身就导致了国家的不稳定和对人民及其财产的种种迫害,因为选举中充斥着违规操作和政党间的反复对峙。 本文所关注的另一个理论是John Scott(2007)等学者所坚持的理性选择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若战争的预期效用高于和平的预期效用,战争就会重演;只要人们将诸种行为的收益和成本加之计算,其行为就基本上被认为是理性的。我们认为,国内势力主导下的和平构建行动具有较高的风险,但国外势力不应该去削弱国内力量的努力。塞拉利昂的国内力量通过理性选择可以认识国内专家在和平构建行动上所能发挥的重大作用,并认为这种作用可以超越国外的维和力量。 本文在第二章和第三章详尽分析了联合国在塞拉利昂维和行动中的两个关键性角色,即国内势力与国外势力。国内势力包含国家角色和非国家角色,例如民间社会团体、社区机构、当地非政府组织、政党、妇女及儿童机构、跨宗教社区、媒体、人权机构、司法机构、特别法庭等等。国外势力包括联合国维和办公室、国际非政府组织、世界银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非盟等等。在这些角色中,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外势力拥有许多和平构建问题专家,但他们在具体行动中并未能与国内势力进行较好的协调与合作。本文认为,联合国等国外势力只有与塞拉利昂的国内势力,尤其是与青年组织、公民社区机构和跨宗教社区这些国内冲突与维和行动中的重要角色进行协商后才能发挥持久与有效的作用。通过发掘国内势力与联合国和平构建力量之间的鸿沟与分歧,本文对和平构建行动中供给导向型自上而下的处理方法提出质疑,这种方法将导致和平构建行动在结果上的不均衡,影响战后和平构建的凝聚力与稳定性。尽管存在国内和平构建势力与制度改革间的协调人,但和平构建进程经常受到地方割据势力的侵蚀。为了克服全球政府治理的局限性,原生的、经授权的基层政府必须与国际和平构建角色相互融合。在一个多元的、较为固定的文化及宗教地域中,单一的、刻板的和平构建行动是不可取的。当代国际合作下的维和行动不同于战乱国本地的日常治理,我们认为那种常规性的、通过外交途径的和平构建行动不应该继续高高在上,它们应该让位于战乱国当地的拥有信誉的和平构建势力。我们建议在和平构建行动中重视本国的力量,善用本国的专家及资源,激发本国潜在的文化能量与凝聚力,建立实实在在的政府及合法威信。 第四章和第五章将对本文的理论发现作出分析,并提出结论与建议。首先,我们将对民主和平论作出进一步研究。就像DarbyGinty (2008)所认为的那样,许多源自广义民主介入形式下的和平都十分脆弱。这种和平忽视了冲突的根源,并难以理清当地复杂的局势,因此往往难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我们同意Duffield (2001)的观点:为实现塞拉利昂国内的持久和平,针对国内具体情况的解决冲突的方案应该被摆在首要的位置,而不应采纳I. Kant’s (1795)认为的所谓国际公认的原则与惯例来作为在塞拉利昂建立民主意识、经济独立和安全局面的唯一手段。根据我们在塞拉利昂已掌握的资料,我们同意Roland Paris’(2004)对民主和平论的批判:联合国的和平构建委员会在某些国家的某些狭隘行为不仅没有发现并解决问题,反而使局势更加恶化。根据我们的调查,联合国塞拉利昂和平构建委员会的援助的确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例如对政党青年/妇女的培训和教育,对媒体、人权和公民社会组织、警察和司法组织改革的帮助等等。但从整体上看,这些援助大多数并没有取得显著功效。从2007年开始,政治选举所引发的暴力冲突已经将塞拉利昂推向战争边缘。我们认为,对跨宗教社区和政党领导人等关键性地方因素的忽视是导致塞拉利昂难以长久维持和平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民主和平论是狭隘的,因为它并没有实现其所宣扬的稳定与发展。若要将联合国在塞拉利昂的和平构建活动置于某个理论框架内,那么规范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最具可靠性和解释力。笔者认为,如果对宗教间理事会、公民社会组织和青年团体等国内角色给予足够的信任与政治资源,那么他们将出于理性选择理论而慎重的权衡利弊,并最终投身于塞拉利昂战后的重建及发展当中。 我们推断,尽管联合国给予的资金与技术援助在不断增多,但由于选举暴力和政府管理缺陷的存在,塞拉利昂国内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仍不容忽视。 从当前公民社会组织、跨宗教社区、妇女团体,地方社区机构的表现来看,尽管国外势力投入了很多专家队伍及资金援助,但塞拉利昂的和平仍应寄托于国内势力下的各种角色,他们可以通过地方治理来较好的管理下辖的社区。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援助应当着眼于协助国内的调解势力及和平问题专家,以此来争取在构建和平过程中实现更全面的合作与互信。 联合国及其和平构建委员会应该认识到,作为民主和平理论的一个关键性要求,政治选举在塞拉利昂面临着诸多限制和难点,因此难以作为长久维持和平的手段。召开选举的行为已经对塞拉利昂的稳定和发展招致灾难性的后果。即将来临的2012年塞拉利昂选举将对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带来众多未知因素,因此我们奉劝联合国在不了解当地社会及冲突根源的情况不要急于引入制度化民主机制。 很多人在对塞拉利昂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道德习俗缺乏认知的情况下用供给导向的心理强行引入国外的标准与惯例。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后内战时代的塞拉利昂实现稳定与和平,而在我看来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Abstract]:In 2002 , Sierra Leone officially declared the end of its civil war . From 1981 to 2002 , there were 116 armed conflicts , 91 of which were civil war . The majority of those conflicts could be classified as internal conflicts , and most of them were affected by the failure of such countries as Sierra Leone .
In the context of Keating and Knight ( 2004 ) , peace - building has been used as a means of rebuilding political , social , security and economic order , exploring the root causes of conflict and achieving " cultural peace " in the post - war era .
In this paper , according to rational choice theory ( Rational choice theory , John Scott2007 ) , the war will repeat if the expected utility of the war is higher than the expected utility of peace ;
In Sierra Leone ,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international peace - building actions in the context of peace - building in Sierra Leone . In the view of Sierra Leone ,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a sustainable international peace - building force with local circumstances . In the view of the United Nations , it is important to build a market - oriented economy and a democratic system for long - term peace - building .
In the case of Sierra Leone ' s civil war , the pursuit of a liberal peace or a liberal order would lead to a more unstable situation , as it did not have a system of institutional capacity to resolv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isputes and a tradition of peaceful resolution of conflicts , as did Roland Paris ( 2004 ) . Even if such a system emerged , it would be a tool for a faction to achieve its own political intentions . This assertion puts the system into a liberal front . It would be better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Sierra Leone ' s domestic situation ( political and history ) , to give Sierra Leone a more participatory rights to Sierra Leone , thereby avoiding short - sighted conduct i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and providing a long - term perspectiv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peace and democracy .
Firstly , we analyze 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peace ( Richmond , 2005 ) . First of all , we analyze 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peace ( Richmond , 2005 ) , which holds that the democratic system contributes to the realization of peace at bo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levels . Th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 rule of law , human rights ,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the government , free globalization marke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o - liberalism ) will transfer domestic disputes from the battlefield to the stage of political election ;
In addition , the market - oriented process will promot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nd ease tensions .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numerous limitations of 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peace ( Bruce Russet1992 ) , and point out that the liberal political order will play a destructive role in Sierra Leone , especially in the areas of democracy and economic reform , post - war judicial justice , crime and corruption and legislative procedures . The so - called " Democratic Peace Plan " has not only ignored Sierra Leone ' s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quo , but also exacerbated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poor . The election itself led to the in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ersecution of the people and their property , as the elections were full of irregularities and repeated confrontations between political parties .
Another theory of interest here is the theory of rational choice by scholars such as John Scott ( 2007 ) . This theory holds that if the expected utility of the war is higher than the expected utility of peace , the war will repeat itself ;
As long as people have calculated their earnings and costs , their behavior is basically considered rational . We believe that peace - building actions led by domestic forces are at a high risk , but foreign forces should not weaken the efforts of domestic forces . The domestic forces of Sierra Leone can recognize the vital role that domestic experts can play in peace - building operations through rational choice , and believe that this role can go beyond the peacekeeping forces abroad .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glob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 the international non -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 NGOs ) , local non -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 NGOs ) , political parties , women and children ' s institutions , cross - religious communities , media ,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 , judicial bodies , special courts , etc .
Chapter IV and chapter V will analyse the theoretical findings of this article and put forward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 First , we will mak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peace . First of all , we will mak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peace . As DarbyGinty ( 2008 ) believes , many peace in the form of generalized democratic intervention is fragile . We agree with the view of Mr . Duchy ( 2001 ) : In order to achieve a lasting peace in Sierra Leone , a solution to the conflict in the country should be placed at the primary position and I should not be adopted . According to our investigation , the assistan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Peacebuilding Commission in Sierra Leone has indeed played a positive role , such as th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f youth / women in political parties , the reform of the media , human rights and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 police and judicial organizations , etc .
We conclude that , despite the growing financial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gran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 the possibility of a conflict in Sierra Leone cannot be ignored as a result of the existence of electoral violence and government management shortcomings .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urrent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 cross - religious communities , women ' s groups and local community institutions , peace in Sierra Leone should be entrusted to various actors under the domestic forces , despite the fact that foreign forces have invested in many expert teams and financial assistance , and that the assistan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World Bank should aim at assisting the domestic mediation forces and the experts on peace issues in order to achieve more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and mutual trust in the course of the building of the peace process .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ts Peacebuilding Commission should recognize that , as a key requirement of 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peace , political elections are facing a number of constraints and difficulties in Sierra Leone and are therefore difficult to serve as a means of lasting peace . The upcoming elections in Sierra Leone have had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for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Sierra Leone . The upcoming 2012 elections in Sierra Leone will have a multitude of unknown factors for the difficult peace situation in Sierra Leone . We therefore urge the United Nations not to rush in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democratic mechanisms without knowing the root causes of the conflict .
Many people forcibly introduce foreign standards and practices with supply - oriented psychology in the absence of awareness of Sierra Leone ' s local culture , values and traditional moral customs . They want to achieve stability and peace in Sierra Leone in the post - civil war era through such a way , and it seems to me that this is a dream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15;D74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冬梅;;规制婚外情问题之理性选择初探[J];中国商界(上);2010年04期
2 蒋玲玲;;理性视角下的“差序格局”[J];学理论;2010年25期
3 欧阳景根;新制度主义:又一次范式革命?——兼谈政治学研究视角的转变及个体与制度间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陈利军;民主执政:党执政方式的理性选择[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5年03期
5 陆一琼;台冠楠;;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的理性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6年24期
6 陈金明;;论宪政与现代政治文明的内在契合性[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科林·凯莫勒;萨缪尔·伊萨查罗夫;乔治·罗文斯坦;特德·奥多诺霍;马修·拉宾;郭春镇;;偏好与理性选择:保守主义人士也能接受的规制——行为经济学与“非对称父爱主义”的案例[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8 高立伟;;超越与升华:发展思想的两次回归[J];求实;2009年01期
9 付景涛;倪星;;论地方政府在绩效评估中的理性选择——以珠海市为例[J];岭南学刊;2009年02期
10 邹东升;陈玉涛;;混合型模式是公交民营化改革的理性选择[J];理论探索;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Michael Staack;;美国的新世界秩序政策与旧欧洲(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Jonathan Holslag;;使协商民主运作起来(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Hideo Otake;;新自由平民主义在日本的出现(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Sibella Matthews;;Australian Youth Movements Enacting Sociopolitical Change[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学生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Hyug Baeg Im;;三“金”之后的韩国民主(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Vladimir Shubin;;Africa:50 Years After Independence and Today’s Challenges[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革与稳定: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挑战”国关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7 William A.Blanpied;;科技、社会与网络——一种跨国的视角(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IT产业与现代文明传播”信息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Joseph A.Camilleri;;当代的挑战-应战模式:新的纪元正在形成吗?(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9 Phil Harris;Parkgate Road;;商界可持续发展与责任:马基雅维利和马尔萨斯关于公共事务管理的经验教训(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机遇、挑战和方向”经济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10 A.Aytekin Polat;;The Evaluation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oquat[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老骥;理性选择IT培训[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2 卢轶郎;增加长期国债比重是理性选择[N];发展导报;2001年
3 谭洪安;囤地或变相囤地是理性选择?[N];中国经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光荣整理;超越激情后的理性选择[N];光明日报;2003年
5 燕农;制度化节水是现实的理性选择[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6 亚历山德罗·克莱里奇 龚坚 编译;提高能效——重振经济的理性选择[N];中国能源报;2009年
7 随心所欲;理性选择存储卡[N];计算机世界;2004年
8 记者 高国华;QDII投资:理性选择才能无惧市场风险[N];金融时报;2007年
9 张晓辉 张一平;诚信创业:市场经济下的理性选择[N];证券日报;2003年
10 李培霞;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的理性选择[N];中国改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卡布尔(Brima Patrick Kapuwa);狭隘的和平构建:以联合国在战后塞拉利昂重建工作中的干预行为为分析案例[D];吉林大学;2012年
2 奥自然(Ozren Djuric Mikusevic);渐行渐近:中欧友好关系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西索克(Sissoko Yayahabib);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伊斯兰教政治化[D];吉林大学;2011年
4 Anastasiya Bayok(娜丝佳);冲突转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沐(Vazgen Hovhannisyan);俄国的南高加索安全政策与饿亚战略关系(2000-2008年)[D];复旦大学;2012年
6 史蒂分(Chuka Enuka);后冷战时代的武装人道主义干涉:北约干涉科索沃案例分析(1999)[D];吉林大学;2011年
7 LAWANI Ajibike OmoIoIa(罗拉);中国高校国外留学生的适应状况和应对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马如莎(Maroodza Rangarirai Gladys);中国与津巴布韦的关系:1980年以来双边合作关系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诺迪拉;乌兹别克斯坦的国际和国内投资法规范的互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10 马乌努(MAWUNOU ZINS(?));处于十字路口的法语非洲国家:中国能否成为一个选择?1960年以来法属赤道非洲及法属西非案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提根(Morumbasi,Steven Kigen);达尔富尔冲突:维和努力与中国的参与(2007-)[D];吉林大学;2010年
2 任超;奥巴马赢得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与政治传播发展的新阶段[D];外交学院;2011年
3 阿拉(El Amouri Allal);西撒哈拉问题(1976-):起源、冲突及其前景[D];吉林大学;2010年
4 揣维维;论美国国际教育和其软实力[D];外交学院;2012年
5 刘彦文;冲突性话语的组织序列及建设性处理[D];山东大学;2012年
6 Laura Aralbayeva(章莉);宗教与政治极端主义及其在中亚的扩散[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微焓;区域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解决方式异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崔振;Conflict-Free着色与相关问题[D];南京大学;2011年
9 沈葳怡;在沪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跨文化沟通[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苏谭治;泰国甲米省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63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763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