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肯定性行动的积极作用及未来走向
本文选题:肯定性行动 + 多元文化主义 ; 参考:《兰州学刊》2013年07期
【摘要】:美国肯定性行动推行近半个世纪以来经历了"兴起、兴盛、式微、再度兴起"四个阶段,但无论哪个阶段,肯定性行动在消除歧视造成的社会不平等,促进少数族群与主流社会的交流与融合,增强美国社会的整体性和凝聚力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在未来的美国社会,肯定性行动将不再局限于以种族作为设定优待对象的唯一标准,更可能倾向于多样化发展,继续实现其促进社会平等、繁荣多元文化的历史使命。
[Abstract]:In the past half century, affirmative a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rise, flourish, decline, and rise again." but no matter which stage, affirmative action has eliminated the social inequality caused by discrimination. T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minorities and mainstream society and to strengthen the unity and cohesion of American society play an indispensable and positive role. In the future American society, affirmative action will no longer be limited to race as the sole criterion of preferential treatment, but more likely to diversify development, continue to achieve its historical mission of promoting social equality and prosperity of multiculturalis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分类号】:D77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雪平;国际人权法上的迁徙自由和移徙工人的权利保护——以中国农民工为例[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黄东东;;工程性非自愿移民的新财产权[J];法学;2006年02期
3 李雪平;;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劳工的权益保护:国际法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潘弘祥,戴小明;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5 蒋先福;彭中礼;王亮;;“肯定性行动计划”的法理学思考——以平等理论为视角[J];时代法学;2006年03期
6 杨春福;“可行能力”与中国少数人权利之保护[J];江海学刊;2005年06期
7 杨道波;法治视野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庞从容,张麦昌;寻求多元文化中的普遍人权[J];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9 陈建樾;走向民粹化的族群政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原住民运动与原住民政策研究[J];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10 滕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窦梅;;论少数民族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之权利的司法保障[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少华;从对峙走向和谐:循环型社会法的形成[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陈立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李贽;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马存利;宪法平等权司法适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康耀坤;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王钊冀;民族平等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金慧华;世界银行环境政策的法理分析[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8 李立峰;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田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翟东堂;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权利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亚红;论公民劳动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赵晓凤;美国双语教育TWI项目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3 余晓玲;美国高等教育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法规政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4 祁晋文;求同存异:政治秩序下的多元文化共存[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5 刀福东;傣族中学生个人高等教育需求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蓓;完善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7 孟维生;论有条件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D];苏州大学;2006年
8 郑风淑;保障我国妇女参政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思考[D];延边大学;2006年
9 王峰;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律思考[D];湘潭大学;2006年
10 杨毅;论法律上的差别对待[D];湘潭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金光;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的启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朱志先;;“和而不同”: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模型的深刻阐释——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杜威·佛克,马王宁;走向新世界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06期
4 曾飚;;挪威悲剧,多元文化下的杀机[J];南风窗;2011年17期
5 魏莉;;谈恐怖主义与社会运动及多元文化的内在联系[J];辽宁警专学报;2007年03期
6 罗丽平;;公民主体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民主初探[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7 何晓芳;艾丽斯·杨的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资格观与公民教育观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8 郭晓东;;民族主义观念的嬗变:系谱论与反系谱论的视角[J];民族研究;2006年05期
9 秦德占;;澳大利亚工党多元文化政策及其意义[J];新视野;2010年05期
10 周洲;;加强核心价值观,超越差异——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英国公民教育[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洪泉湖;;台pc新移民的UO楲,
本文编号:1790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79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