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苗族移民的社会适应与文化传承
本文选题:美国苗族 + 社会适应 ; 参考:《世界民族》2017年02期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移民成为普遍现象。20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结束后东南亚苗族以难民身份迁徙到美国。苗族移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背景使他们难以适应美国社会。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苗族移民在美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苗族移民所面临的困境与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密切相关。美国苗族移民意识到现代教育是他们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最佳选择,故而对后辈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寄予重望。同时,年轻一代对苗族历史文化的陌生感使苗族长者深刻体会到苗族文化才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自己有责任唤醒后辈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现代教育与苗族文化传承对苗族移民适应社会生存发展及延续民族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ransnational immigration became a common phenomenon. After the Vietnam War in the 1970s, the Hmong 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refugees in Southeast Asia. The original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Miao immigrants made it difficult for them to adapt to American society. Because of the hug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Miao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encountered a variety of problem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Miao immigra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low educational level. Miao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alized that modern education is their best choice to adapt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o they placed great hopes o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to change their destiny through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to the Miao nationality history and culture makes the Miao elders realize deeply that the Miao nationality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nation, and they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awake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later generation to their own national culture. Modern educa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Miao nationalit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Miao immigrants to adapt to soci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to continue the genes of national cultur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基金】: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子课题《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D7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陆民;西方关于移民参政的几种理论阐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2 覃明兴;移民的身份建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王田;;近年来美国的新移民高潮及其可能走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1期
4 齐鹏;;论中国外籍移民福利的国民化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12期
5 刘正刚,乔素玲;草根文化与移民社会整合──清代台湾与四川移民家庭比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刘正刚,唐伟华;清代移民与川西藏区开发[J];西藏研究;2002年01期
7 李路曲,李培广;全球化时代的移民对东亚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侯明清;;温哥华,你为什么沉默(四)——当地中国内地技术移民状况及其他华人群体调查报告[J];今日湖北;2002年05期
9 静水;“亚太地区的和平与人权:以移民裔群为重点”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10 布赖恩.埃文斯;梁高燕;;移民:文明交流、融合和征服的工具[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曾少聪;王晓静;;美国亚裔族群的形成与发展[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浩;移民改革圆了谁的“美国梦”?[N];经济参考报;2013年
2 刘力达;法国的移民少数族裔政策会否改变[N];中国民族报;2012年
3 闫鑫 周少诚;求索在履职为民的征途上[N];人民政协报;2009年
4 梅孝兵;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资金应随项目走[N];重庆政协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陈圣强 王国星;搬家移民:新社区生活好吗?[N];陕西日报;2013年
6 宋全成 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从反移民到反政府、反社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董萍;巴黎 失火的天堂[N];中国民航报;2005年
8 郝时远;国际经验的比较和借鉴必须实事求是[N];中国民族报;2012年
9 郝时远;国际经验的比较和借鉴必须实事求是[N];贵州民族报;2012年
10 崔洪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部;挪威恐怖事件 凸显欧洲经济社会治理困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志强;欧盟移民政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田源;移民与国家安全[D];南开大学;2009年
3 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4 罗爱玲;国际移民的经济与政治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Delgermaa Magsarjav(德勒格尔玛);中俄蒙移民转型对三国关系影响比较研究与社会的参与——中俄蒙移民转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祥;欧盟移民治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美珍;在俄中亚劳务移民社会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赵丽镔;移民与亚洲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关系:理论与实证[D];暨南大学;2015年
5 阳水根;清代至民国时期萍乡的移民、宗族与义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6 刘成;英属宾夕法尼亚德裔移民:原因与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吴永梅;欧洲穆斯林移民融入的制约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丁福金;希腊移民及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马s,
本文编号:1797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797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