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优位协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社会的互动模式
本文选题:新加坡 + 人民行动党 ; 参考:《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政党优位协商模式。政党优位协商是指在政党与社会的沟通关系中政党处于优位的协商形式。这一关系模式的形成与新加坡独立性工会组织在早期斗争的瓦解、新加坡的发展主义导向以及人民行动党在应对民主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动性以及善于运用制度手段等密切相关。同时,新加坡的这种政党优位协商模式也在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独立性的社会组织在不断成长并逐步与人民行动党展开博弈。政党优位协商模式的优点在于,政党的整合性可以与发展主义国家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有效地推动现代化进程。同时,这一模式也存在其不足,即对社会的多元主义利益考虑相对欠缺,并可能对社会的表达形成一定的限制。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of Singapore and the society is manifested in the mode of party preference consultation. Party preference negotiation is a form of negotiation in which the political party is in the superior posi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party and the society. The formation of this relationship mode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trade union organiz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struggle,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Singapore, the initiative of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in dealing with democrac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good use of institutional means. At the same time, Singapore is facing new pressures and challenges. Independent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growing and playing games with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The advantage of the political party negotiation model lies in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can be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alist countries and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can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At the same time, this model also has its shortcomings, that is,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luralistic interests of the society is relatively inadequate, and may form certain restrictions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ociety.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中央编译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党群协商与群众工作创新实践研究”(11CZZ018)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执政党与公民社会联结机制研究”(11YS185)
【分类号】:D73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阳;;从政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看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原因[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6期
2 张百如;;从为民服务看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密切党群关系的路径选择——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民服务活动见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3 李路曲;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改造[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04期
4 高奇琦,李路曲;新加坡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与治理中的合作网络[J];东南亚研究;2004年05期
5 乔印伟;双向互动:林德宪制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关系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陈绪群;人民行动党为什么能长期执政[J];江汉论坛;2004年09期
7 黄卫平;陈文;;2011年新加坡大选的观察与思考——兼论一党长期执政如何直面竞争性选举挑战[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8 韦红;新加坡的民主社会主义[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05期
9 孙景峰;;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群众基础的构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韩燕;;意识形态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成云卿;;双重视角下的公民教育之路:新加坡的例证及其启示[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徐长恩;;二战后至1970年代末新加坡华文教育衰落原因[J];八桂侨刊;2009年01期
4 吕元礼;张超鑫;;新加坡政府执行力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吴震;;改革的先行者:李光耀与邓小平类比[J];才智;2009年23期
6 匡和平;;转型期农村政治文化的现状、走向及引导[J];长白学刊;2009年04期
7 张晨子;;新加坡住房保障政策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冯子轩;;从泰国政变看东亚宪政之路[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季建林;;执政党对效率与公平组合原则的选择[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10 李路曲;;略论新加坡的政治发展模式[J];城市观察;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艾玲娟;聂平平;唐伟志;;政党认同与政党生命力[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2 赵自勇;;新加坡将会成为一个自由民主国家吗?[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3 林尚立;;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30年政治发展的一种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郭伟伟;;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成功实践——透视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世韶;;印度尼西亚多党议会制发展论析[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孙杰;赵建超;;部分发达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法对我国内地的启示[A];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C];2013年
7 公克迪;郭姝雅;;新加坡政府与报业关系的历史探析[A];新闻学论集第28辑[C];2012年
8 吴海红;;制度反腐与政党兴衰[A];国家治理: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勇;东亚共同体建构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宋广奇;当代中国反腐模式转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丽娜;当代台湾地区精英嬗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龚少情;独一执政党发展的动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西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齐欢;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云南大学;2011年
10 朱婷;住房公积金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申甬;中国式民主的适切性与有效性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宝明;韩国民主转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贺安民;印度尼西亚政党制度的嬗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凌嵩;新加坡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国兴;泰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启示[D];暨南大学;2009年
6 王琳琳;企业和谐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旭东;论我国住房保障法的立法建议[D];安徽大学;2010年
8 夏菡斐;人本视域中的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李晓;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红菊;后威权时代菲律宾政治走势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吕元礼,邱全东;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后的政党文化转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的社会生态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景峰,满振刚;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司法体系[J];东南亚纵横;2004年12期
2 何建平;人民行动党的执政方略[J];企业文明;2004年12期
3 孙景峰;;新加坡立法体系与人民行动党[J];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04期
4 王瑜;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原因简析[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5 孙景峰;;民情沟通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社会基础的巩固[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2期
6 蔡定剑;;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是怎样为民服务的[J];党的建设;2006年06期
7 赵明仁;;“形散神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印象[J];当代贵州;2006年16期
8 王荣阁;;中国学者对“新加坡之谜”的新解读——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研究述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贺荣荣;;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6年01期
10 张志成;;人民行动党的得失观[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敏;;浅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基于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2 李路曲;;简论新加坡政府的宪政建设[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3 游斐;;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述要[A];世界政党格局变迁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六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跃;人民行动党善用价值观引领社会[N];学习时报;2014年
2 梁丽萍;“以民为本,与时并进”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N];学习时报;2003年
3 中央党校第23期一年制中青班赴新加坡考察团;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政治体制中的主导地位[N];学习时报;2008年
4 李爱明;人民行动党的变与不变[N];华夏时报;2011年
5 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 赵付科;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经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刘建军;人民行动党狮子与绵羊的博弈[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中央党校第23期一年制中青班赴新加坡考察团;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政治体制中的主导地位[N];学习时报;2008年
8 姜卫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社团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傅思明 罗淦;新加坡的权力运行与监督[N];学习时报;2012年
10 李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王尘子;廉洁从政 植根人民[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来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威权治理的嬗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2 周碧波;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能力建设及其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熊然;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4 陈倩琳;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形象建设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匡竞;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忧患意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贾丽敏;人民行动党建设和谐新加坡的基本方略探析[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7 张s鷖,
本文编号:1827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27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