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保山境内的缅甸人现状、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5 23:39

  本文选题:保山境内 + 缅甸人 ; 参考:《保山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摘要】:据统计,目前保山境内约生活着9000多缅籍人员,他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嫁入保山的缅籍涉外婚姻人员,第二类是到保山经商的商人和打工的务工人员,第三类是回迁人员。跨国民族的同根文化、缅甸持续的政治动荡、战事频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以及良好的地缘区位优势等是促使缅籍人员进入保山的主要动因。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影响了社会秩序与稳定,给边境管理带来沉重压力。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保山境内缅籍人员司法管理的力度,尽量减少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其切身利益,并加强文化交流,做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以彰显我国睦邻友好的外交战略。
[Abstract]:According to statistics, at present, there are more than 9000 Burmese nationals living in Baoshan. They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one is the foreign marriage personnel who married into Baoshan, the other is businessmen who go to Baoshan to do business and migrant workers who work in Baoshan. The third category is returning personnel. The common root culture of th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 the continuous political turbulence in Myanmar, the frequent war, the lag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good geographical location are the main motivations for the Burmese people to enter the Baoshan Mountains. Large-scale migration affected social order and stability and brought heavy pressure to border management.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for Burmese nationals in Baoshan to minimize the occurrence of illegal and criminal cases;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introduc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protect their vital interests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exchanges. In order to show our country's good-neighborly and friendly diplomatic strategy, we should make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作者单位】: 保山学院图书馆;
【分类号】:D631.46;D52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俭;跨国民族问题与边疆稳定战略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郝时远;加强跨国民族研究 促进边疆稳定发展[J];中国民族;2005年01期

3 孙云凤;;新疆跨国民族的发展现状探析[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4 周建新;黄超;;中国跨国民族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周建新;;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文化模式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8期

6 徐黎丽;孙金菊;;《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评介[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7 邹吉忠;;边疆·边界·边域——关于跨国民族研究的视角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王允端;;高度重视跨国民族问题,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9 王允端;;浅析跨国民族问题与西部开发战略[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郗春嫒;;近二十年我国跨国民族研究概览[J];民族论坛;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周建新;;跨国民族类型与和平跨居模式讨论[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2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周建新;;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再讨论——以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地区为例[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周建新;;中越跨国民族婚姻调查分析报告[A];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葛良彦;全球化与跨国民族主义的理论窗口[N];中华读书报;2014年

2 王力;国内外学者聚集兰州研讨跨国民族文化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邹吉忠;边域建设与和谐社会[N];中国民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超;跨国民族文化适应与传承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安俭;文化变异专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阿依登;论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的和平跨居[D];新疆大学;2005年

2 李娟;女性视角的跨国民族婚姻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3 李刚;中国与俄、苏跨国民族哈萨克族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4 龙耀;一群特殊孩子的成长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5 荆龙;普什图跨国民族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6 卡力哈尔·扎达汗;论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的跨文化交际[D];兰州大学;2012年

7 高源;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跨国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黄静;边民生活中的宗教实践[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9 雷韵;边民生活中的国家权力[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944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944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f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