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如何隐蔽性建构国际制度性话语权——“世界治理指数”的剖析及其启示
本文选题:国际制度性话语权 + 世界治理指数 ; 参考:《探索》2017年03期
【摘要】:在政治学和国际关系领域,一些西方国家已将指数的设计和发布视为传播话语体系和政治霸权的表达工具。世界银行开发的世界治理指数被公认为是西方主流治理指数中科学性高、影响力广的综合指标之一。通过特定的数据筛选标准、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公布形式等研发环节,世界治理指数的研制者将西方价值观十分隐蔽地加入到指标评估的过程中。世界治理指数本质上并非秉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世界治理指数隐蔽加入价值观判断的行为,不仅逾越了世行机构"行为不能涉及其他政治化"的工作红线,而且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国际制度性话语"霸权"。对此,中国一方面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治理指数的完善工作,不断获取国际制度性话语权。另一方面,中国还应该构建本土国家治理指数,突破西方指数霸权的束缚。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om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regarded the design and publication of index as an expression tool to spread the discourse system and political hegemony. The world governance index developed by the World Bank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scientific and influential comprehensive indexes in the western mainstream governance index.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data screening criteria, data sources,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and data publication forms, the developers of the World Governance Index add western values to the process of index evaluation very covert. The World Governance Index is not essentially value-neutral. The hidden behavior of the World Governance Index to add value judgment not only exceeds the red line of the Bank's work of "behavior cannot involve other politicization", but also forms a kind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hegemony". Therefore, on the one hand, China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orld governance index and continuously acquire the righ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should also construct the local governance index and break the shackles of western index hegemony.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西方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研究”(15ZDA033),项目负责人:谭融 华东政法大学“法治政府评估指标与评估体系研究校级研究项目”(15HZK014),项目负责人:游腾飞;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华与罗世界文明与比较政治研究项目”(HDZ005),项目负责人:高奇琦
【分类号】:D5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伯特·基欧汉,门洪华;国际制度:相互依赖有效吗?[J];国际论坛;2000年02期
2 张敬新,苏俊燮;国际制度中的霸权[J];国际观察;2001年02期
3 王学东;国家声誉与国际制度[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7期
4 李晓燕;试析国际制度的作用及其局限性[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何卫刚;国际制度框架下中美俄关系的合作与背离[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3期
6 李晓燕;从“合作”到“和谐”:国际制度的作用趋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刘宏松;;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另一种理性主义解释——国际制度中的“自为其事”权力理论述评[J];国际论坛;2006年05期
8 卜翔国;;公共益品与国际制度[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于宏源;;国际制度与政府决策转型[J];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01期
10 史明涛;;国家正向和反向参与国际制度:一个国际—国内制度互动的解释[J];国际观察;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玮;;国际制度对非成员国的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2 阮金之;;国际制度的群体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杜娟;;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论:理性主义国际制度研究的新发展[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4 韦进深;;国际-国内互动: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的解释[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余建军;;身份、规范与利益——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观念途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6 李增刚;董丽娃;;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制度起源与实施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世平 王明国 毛维准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政治学系;国际制度研究需要准确的翻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仕荣 毕成良;新时期国际制度的挑战[N];学习时报;2013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李巍;国际制度研究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陈昌煦;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理性主义解释[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苏长和;中国制度与自我节制[N];东方早报;2011年
6 王彦志;打开国际制度的黑箱:国际法学的跨学科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 张建;中国贡献了什么[N];解放日报;2013年
8 沈丁立;和平依然是“基本面”[N];人民日报;2006年
9 陈彬 廖建凯;民间社会与联合国的民主化进程[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波]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 吕虹 编译;英国与欧盟“分手”谁受伤?[N];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玮;跨越制度边界的互动——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马兰起;脆弱性博弈与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的创建[D];外交学院;2010年
3 王明国;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鹏;印度洋地区国际制度的评估[D];暨南大学;2015年
5 贾烈英;无政府性与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6 韩万圣;冷战后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利文;东南亚反恐合作的国际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海龙;跨大西洋安全关系的制度化:从理性选择到社会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明涛;国家正向和反向参与国际制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李晓燕;国际制度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兵;中美国际制度战略的比较、借鉴与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曹俊;国际制度的国内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胡尉尉;国际制度变迁动力理论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乔治;金砖五国组织及其对国际制度的影响:公平,发展,互惠互利[D];浙江大学;2015年
7 夏完立;冷战后美国亚太制度霸权的建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8 柳思思;国际政治资源中的国际制度资源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9 赵贞;国际制度的有效性及对东北亚地区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10 赵亮;当代国际制度分析及其改革设想[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00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100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