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5 16:00

  本文关键词: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2008年3月,以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为标志,本世纪第一次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曾经被誉为投资者“守护者”和资本市场“看门人”信用评级机构的表现差强人意,甚至被指责其发布虚高的评级结果正是导致本次危机的因素之一。随着美国金融监管部门调查的逐步展开,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而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信用评级机构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冲突使得信用评级机构与其资本市场“守护者”的角色渐行渐远。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部分,对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加以分析: 第一部分: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产生的原因。在本部分,笔者将从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历史入手,以信用评级机构收费模式变更为线索,揭示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本部分,笔者还将对美国NRSRO制度加以介绍,并分析其对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产生的影响。最后,笔者将批驳信用评级机构为自身利益冲突辩护的信誉资本理论,证明在当今的经济条件下,信誉资本理论已经失去其生效的基础。 第二部分: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导致的诸多问题。在本部分,笔者将介绍信用评级机构由于利益冲突产生的诸多问题,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失效,评级程序和方法不透明,缺少对基础资产的尽职调,信用评级模型质量低下,对评级的后续跟踪差等问题。 第三部分:美国现存监管体系对利益冲突的监管及有效性分析。在本部分,笔者将对美国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体系加以梳理,揭示美国对于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监管方法。同时,笔者将对美国式的监管方式加以分析,指出增加透明度与提高行业竞争性的监管方式存在的弊端。 第四部分:对于完善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监管的建议。在本部分,笔者建议建立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并从建立公立信用评级机构的理论依据,工作模式,管理职能,中立性,透明度,信息获取以及资金保证等方面论证建立公立信用评级机构的可行性。同时对理论界关于公立信用评级机构的质疑做出回应。
【关键词】:信用评级机构 利益冲突 NRSRO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77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一、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产生的原因10-24
  • (一) 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历史11-13
  • 1. 信用评级机构诞生11-12
  • 2. 信用评级机构第一次发展机遇——大萧条12-13
  • 3. 信用评级机构第二次发展机遇——信用危机13
  • (二) NRSRO 制度13-17
  • 1. NRSRO 制度的产生过程13-14
  • 2. NRSRO 制度带来的问题14-17
  • 3. 小结17
  • (三) 收费模式的改变导致形成利益冲突17-19
  • 1. 收费模式变更的原因17-18
  • 2. 收费模式变更导致利益冲突的形成18-19
  • (四) 对声誉资本理论的驳斥19-24
  • 1. 声誉资本理论19-20
  • 2. 对声誉资本理论的有效性分析20-21
  • 3. 声誉资本理论失效的事实例证21-22
  • 4. 小结22-24
  • 二、评级机构利益冲突导致的诸多问题24-30
  • (一) 内部控制机制失效24-27
  • 1. 部门间的隔离25-26
  • 2. 分析师与经济利益的隔离26-27
  • (二) 评级程序和方法不透明27
  • (三) 缺少对基础资产尽职调查27-28
  • (四) 信用评级模型质量低下28-29
  • (五) 对评级的后续跟踪差29-30
  • 三、美国现存监管体系对利益冲突的监管及有效性分析30-40
  • (一) 美国对于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监管体系30-33
  • 1. 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30-31
  • 2. SEC 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监管规则的完善31-33
  • (二) 美国现存监管体系对利益冲突监管的有效性分析33-40
  • 1. 信息披露的局限33-39
  • 2. 增加信用评级业竞争的负面效果39-40
  • 四、对于完善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监管的建议40-45
  • (一) 理论依据40-41
  • (二) 公立信用评级机构的可行性41-42
  • 1. 工作模式41
  • 2. 公共管理职能41
  • 3. 保持中立性41-42
  • 4. 透明度42
  • 5. 信息获取42
  • 6. 资金保证42
  • (三) 公立评级机构的优势42-43
  • (四) 对设立公立信用评级机构的质疑43-45
  • 1. 独立性43
  • 2. 对自由市场的干涉43
  • 3. 人员43-44
  • 4. 对私立信用评级机构的损害44-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9
  • 后记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三毛;;美国信用评级业及其未来的监管政策调整[J];当代财经;2009年03期

2 张维;邱勇;熊熊;;国际资信评级业监管模式及其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09期

3 王彦鹏;;管控的失语与权力的高歌——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助推次贷危机根源论[J];金融法苑;2009年01期

4 柳永明;;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争论与启示[J];上海金融;2007年12期

5 李增福;;信用评级收费模式:机制与选择[J];上海金融;2008年01期

6 吴风云;赵静梅;;论美国证券信用评级霸权[J];世界经济;2005年12期

7 黄良波;;次贷危机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规范与发展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9年02期

8 袁敏;;美国评级业监管发展动向及述评[J];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01期

9 龚宇;;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变迁——“次贷危机”下的反思[J];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07期

10 袁敏;;次贷危机、资信评级与评级质量改进[J];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姜浩端 米建国;[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08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d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