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梁启超民权观念流变考

发布时间:2021-08-19 16:03
  “民权”一词的来源至今聚讼纷纭,尚无定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民权不见于中国古籍,不是传统思想固有的表达,是一个外来观念。因为新式传播媒介报纸的出现和执舆论界牛耳之地位,梁启超在推动民权观念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称得上传播民权的先时人物。研究梁启超民权思想有利于理解中国民权思想的发展脉络,从中可以窥见东西方文化如何交融激荡。其师康有为曾诟病他“流质易变”,这固然有性格上的缺点,但我们更从他多变的主张看出他的不变,一以贯之所坚持的就是他的民权思想。梁启超对民权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于维新时期与流亡时期,维新时期是其民权思想的显露,流亡时期是其民权思想的成熟。戊戌变法前后,此时民权思想主要讨论人人有自主之权、权生于智、民本思想、三世之义和“群”的观念。在变法失败后,梁逃亡到日本,通过日文来阅读西方著作,西学增进不少,再加上不像过去囿于国内政治环境对许多问题未敢昌言,此时称得上梁启超民权思想的成熟阶段,《新民说》可以说是其系统表达民权思想的论著。1903年12月,梁启超访美归来,民权思想发生转变,由激进主义的立场退却下来,转而信奉国家主义思想,1905年以后更是提出开明专制的主...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民权之肇始
    (一)“民权”一词的来源
    (二)传播民权的先时人物
二、民权思想的显露
    (一)人人有自主之权
    (二)权生于智
    (三)可供利用的民本思想
    (四)三世之义
    (五)“群”作为经世的核心
三、新民
    (一)公德与私德
    (二)自由
    (三)冒险进取精神
    (四)权利
四、国家主义的倾向
    (一)不再言破坏
    (二)以私德为第一义
    (三)由卢梭学说转向对伯伦知理学说的信奉
    (四)开明专制论的提出
    (五)转变的原因
结论
    (一)君权与国权的变奏
    (二)梁启超民权观的历史意义
    (三)梁启超民权观的历史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梁启超的民权与宪政思想[J]. 冯国泉,张艳萍.  理论与现代化. 2009(01)
[2]梁启超民权思想的内在理路[J]. 刘曙东.  求索. 2005(04)
[3]政治美德与国民共同体——梁启超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J]. 许纪霖.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1)
[4]清末民初国人对新语入华的反应[J]. 冯天瑜.  江西社会科学. 2004(08)
[5]明清之际思想转向的近代意涵——研究现状与方法的省察[J]. 杨芳燕.  开放时代. 2004(02)
[6]梁启超与儒家传统:以清末王学为中心之考察[J]. 黄克武.  历史教学. 2004(03)
[7]民权词义考论[J]. 王人博.  比较法研究. 2003(01)
[8]评海外三部梁启超思想研究专著[J]. 崔志海.  近代史研究. 1999(03)
[9]关于梁启超称颂“王学”问题[J].   历史研究. 1998(05)
[10]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J]. 巴斯蒂.  近代史研究. 1997(04)

硕士论文
[1]中国近代民权观的演变及分析[D]. 韩英军.首都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51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351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c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