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先圣之道 ——孟子诠释蕴含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8 17:29
“闲先圣之道”是孟子的主要志业所在,也是儒学诠释的一贯模型。孟子对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东亚文明之影响至深且巨,揭橥其丰富的诠释蕴含之于文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中西诠释学对话乃至中西文明对话,不仅必要,而且必须。“闲先圣之道”,彰显了孟子极力维护儒学与儒家的诠释立场。先圣之道的弘扬,对于尚武、尚勇、尚功利的晚周确有转移风气的作用。与晚周诸儒相较,孟子当是最能推显阐幽,抉发孔门之精微者。正是由于他的竭力推阐,儒学在周秦之际已变成了显学。以诠释成就论,孟子无愧于他所自封的“知言”。“闲先圣之道”,由孟子之辩所凸显。“闲先圣之道”与“述而不作”,实为异名同谓。孟子与孔子一样,在维护捍卫先圣之道时,也注入了新的东西。他们都是述而又作的。“述而不作”作为中国经典诠释的代名词,辩证地规定了儒学诠释的两种基本形式。“述”与“作”成为一贯的诠释模型,注定了儒家文化游牧性的阙如、形而上学战场的阙如。“述”对历史文化抱持一种敬慎的立场,“作”则是诠释者的天才与个性表达。孟子对“知言”的诠释,用了负的方法,加之他对“知言”的诠释,语境关联又不够,为后来的诠释冲突奠立了客观基础。更何况语境并不能消除全部的语词多...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闲先圣之道——孟子的诠释立场
第一节 孔子之道的敞亮
一、孔子之道
二、十字打开——孟子对孔子之道的接续与开新
第二节 道一与道裂——诠释立场何以可能
一、道一——文化突破期对道的诠释立场
二、道裂——诠释立场之分与多
第三节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的诠释立场
一、立场——门户与宗主
二、距杨墨学孔子——儒学与儒家的诠释立场
三、莫之为而为者,天也——孟子对天道的诠释立场
四、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尊王黜霸的诠释立场
第二章 述与作的综摄——儒学诠释模型的奠立
第一节 述而不作与中国诠释学
一、"述而不作"与方法论诠释学
二、"述而不作"的诠释学结构
第二节 "述而不作"之"作"论
一、"作"与人类之理智
二、史事、史文与史义——述与作的综摄
第三节 "述而不作"的现代历程
一、"述而不作"与"接着讲"
二、作与开新之途——"调适上遂"与"歧出"
第四节 孟子之辩辨
一、辩与孟子之气象
二、辩与孟子之劳心
三、辩与孟子之职志
四、辩与《孟子》的问题结构
第三章 "知言"之诠——诠释冲突溯源
第一节 "知言"与诠释
一、其说长——孟子的圣业
二、"知言"三义
第二节 知言与孟子其人其文
一、知言——孟子之才性
二、知言——孟子之玄理
第三节 宋明儒与"知言"的诠释
一、致知格物——朱熹对"知言"的诠释路径
二、同调与异趣——朱陆对"知言"的诠释
三、王船山对"知言"的总结性诠释
第四节 解经者的心路历程与"诠释冲突"
一、意义期待与解经者的心路历程
二、负的诠释方法——一论"诠释冲突"
三、仁且智与见仁见智——再论"诠释冲突"
第四章 类通、心通与道通——孟子的诠释个性
第一节 人作为类与心性天之会通
一、心通——人作为类
二、类通——人作为类
三、道通——人作为类
四、以"类通"与"心通"观"濠梁之辩"
第二节 求仁得仁与化境
一、求仁得仁——间距与自由
二、化与无待
三、间距与间距之超越
第五章 知人取友与自得——孟子的诠释旨归
第一节 言辞志意之间
一、言近旨远,守约施博
二、以意逆志
第二节 知人论世与尚友古人
一、论世与知人
二、友其德——尚友古人
第三节 自取与自得
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自取之法
二、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的自得之法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儒学何以具有宗教作用[J]. 杨泽波. 文史哲. 2008(04)
[2]理解方法论视野中的读者与文本——加达默尔与方法论诠释学[J]. 潘德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08(02)
[3]诠释学:理解与误解[J]. 潘德荣. 天津社会科学. 2008(01)
[4]孔孟建构道德形上学的差异及引申的两个问题[J]. 杨泽波. 中国哲学史. 2007(04)
[5]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谈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反向格义”问题[J]. 张汝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6]从叙事到隐喻:斐洛的诠释思想[J]. 潘德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
[7]从神迹到智慧——诠释学探源[J]. 潘德荣. 世界哲学. 2006(03)
[8]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道德底蕴——以孟子为中心[J]. 杨泽波. 天津社会科学. 2006(02)
[9]认知与诠释[J]. 潘德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4)
[10]方法论的危机与哲学诠释学[J]. 潘德荣. 天津社会科学. 2004(04)
本文编号:3443198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闲先圣之道——孟子的诠释立场
第一节 孔子之道的敞亮
一、孔子之道
二、十字打开——孟子对孔子之道的接续与开新
第二节 道一与道裂——诠释立场何以可能
一、道一——文化突破期对道的诠释立场
二、道裂——诠释立场之分与多
第三节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的诠释立场
一、立场——门户与宗主
二、距杨墨学孔子——儒学与儒家的诠释立场
三、莫之为而为者,天也——孟子对天道的诠释立场
四、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尊王黜霸的诠释立场
第二章 述与作的综摄——儒学诠释模型的奠立
第一节 述而不作与中国诠释学
一、"述而不作"与方法论诠释学
二、"述而不作"的诠释学结构
第二节 "述而不作"之"作"论
一、"作"与人类之理智
二、史事、史文与史义——述与作的综摄
第三节 "述而不作"的现代历程
一、"述而不作"与"接着讲"
二、作与开新之途——"调适上遂"与"歧出"
第四节 孟子之辩辨
一、辩与孟子之气象
二、辩与孟子之劳心
三、辩与孟子之职志
四、辩与《孟子》的问题结构
第三章 "知言"之诠——诠释冲突溯源
第一节 "知言"与诠释
一、其说长——孟子的圣业
二、"知言"三义
第二节 知言与孟子其人其文
一、知言——孟子之才性
二、知言——孟子之玄理
第三节 宋明儒与"知言"的诠释
一、致知格物——朱熹对"知言"的诠释路径
二、同调与异趣——朱陆对"知言"的诠释
三、王船山对"知言"的总结性诠释
第四节 解经者的心路历程与"诠释冲突"
一、意义期待与解经者的心路历程
二、负的诠释方法——一论"诠释冲突"
三、仁且智与见仁见智——再论"诠释冲突"
第四章 类通、心通与道通——孟子的诠释个性
第一节 人作为类与心性天之会通
一、心通——人作为类
二、类通——人作为类
三、道通——人作为类
四、以"类通"与"心通"观"濠梁之辩"
第二节 求仁得仁与化境
一、求仁得仁——间距与自由
二、化与无待
三、间距与间距之超越
第五章 知人取友与自得——孟子的诠释旨归
第一节 言辞志意之间
一、言近旨远,守约施博
二、以意逆志
第二节 知人论世与尚友古人
一、论世与知人
二、友其德——尚友古人
第三节 自取与自得
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自取之法
二、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的自得之法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儒学何以具有宗教作用[J]. 杨泽波. 文史哲. 2008(04)
[2]理解方法论视野中的读者与文本——加达默尔与方法论诠释学[J]. 潘德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08(02)
[3]诠释学:理解与误解[J]. 潘德荣. 天津社会科学. 2008(01)
[4]孔孟建构道德形上学的差异及引申的两个问题[J]. 杨泽波. 中国哲学史. 2007(04)
[5]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谈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反向格义”问题[J]. 张汝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6]从叙事到隐喻:斐洛的诠释思想[J]. 潘德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
[7]从神迹到智慧——诠释学探源[J]. 潘德荣. 世界哲学. 2006(03)
[8]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道德底蕴——以孟子为中心[J]. 杨泽波. 天津社会科学. 2006(02)
[9]认知与诠释[J]. 潘德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4)
[10]方法论的危机与哲学诠释学[J]. 潘德荣. 天津社会科学. 2004(04)
本文编号:3443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443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