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和新加坡威权政治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韩国和新加坡威权政治比较研究
【摘要】: 韩国和新加坡是东亚实行威权政治国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国家。威权政治道路使两国从贫穷落后的小国发展成为经济发达、具有世界影响的国家。研究两国威权政治的整个发展过程并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威权政治体制的特点和威权政治转型的过程。而且,研究两国威权政治的发展道路对后发国家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都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本文除导论以外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韩国和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建立和巩固。这一部分分析了两国威权政治建立的原因,并比较了两国在威权政治的建立和巩固期间在政治体制上,如政府、政党和议会所发生的一些变化。第二部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论述了两国威权政治的具体情况并进行了比较。这一部分从两国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的建立、威权政治体制下政府、政党和议会之间的关系和威权体制下的社会生活进行论述来展示两国威权政治的概况。第三部分比较论述两国从威权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主要从政府、议会、政党制度这三个层次来比较论述两国具体的转型的特点。第四部分论述威权政治和现代化的关系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些经验。本部分从威权政治和经济、政治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来阐述了威权政治对现代化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威权政治的政治转型中市民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精英选择的重要性。最后是结论。通过前四部分的分析,最后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威权政治是实现现代化一条可取之路。威权政治的发展最终是要培养成熟的市民社会并最终实现向民主政治的转型。民主的模式和民主的转型方式是多样的不是唯一的。
【关键词】:韩国 新加坡 威权政治 民主 政治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731.26;D733.9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8
- 导论8-13
- 一、研究对象8-9
- 二、威权政治的界定和分析9-10
- 三、本题的研究状况和意义10-13
- 第一章 韩国和新加坡威权政治体制的建立13-20
- 1.1 韩国和新加坡威权政治体制的形成13-15
- 1.1.1 韩国威权政治体制的建立的原因13-14
- 1.1.2 新加坡威权政治体制的建立的原因14-15
- 1.2 韩国和新加坡威权政治建立时期的政治比较15-17
- 1.3 韩国和新加坡威权政治体制的巩固17-20
- 1.3.1 韩国威权政治体制的巩固17-18
- 1.3.2 新加坡权威政治体制的巩固18-20
- 第二章 威权政治体制下韩国与新加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比较20-30
- 2.1 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20-24
- 2.1.1 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的原因20-21
- 2.1.2 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策略21-24
- 2.2 韩国与新加坡威权政治时期的政治制度比较24-27
- 2.2.1 威权政治时期韩国与新加坡政治制度概述24
- 2.2.2 威权政治时期韩国和新加坡政治制度比较24-27
- 2.3 威权政治体制下的韩国和新加坡的社会生活27-30
- 2.3.1 威权政治体制下韩国和新加坡对大众媒体的控制27-28
- 2.3.2 以工会为例研究威权体制下韩国和新加坡对社会团体的管理28-30
- 第三章 韩国和新加坡威权政治转型比较30-36
- 3.1 韩国威权政治转型期间的政治制度变化30-32
- 3.1.1 政党制度的变化30-31
- 3.1.2 韩国议会和政府的关系变化31-32
- 3.2 新加坡威权政治转型期间的政治制度变化32-34
- 3.2.1 新加坡政党制度的变化32-33
- 3.2.2 议会和政府关系的变化与民主发展33-34
- 3.2.3 总统的民选和权限的变大与民主发展34
- 3.3 韩国和新加坡政治转型比较34-36
- 第四章 对威权政治和现代化的思考和两国威权政治对中国发展的借鉴意义36-40
- 4.1 威权政治和现代化发展的几点思考36-38
- 4.2 韩国和新加坡威权政治对中国的借鉴意义38-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4
- 后记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飚;;新加坡迅速发展的引擎[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1年08期
2 别傲;;被低估的新加坡军队[J];晚报文萃;2011年17期
3 陈丹;胡俊方;;我的新加坡求学历程[J];医学美学美容(财智);2005年12期
4 阿杜;;新加坡 李光耀的艺术品[J];时尚北京;2011年07期
5 鲁月;;女儿在新加坡三考驾照失利记[J];共产党员;2011年14期
6 天隶;;关键是把当官的管住——访新观感追记[J];干部人事月刊;1994年12期
7 王进;;新加坡漫笔[J];干部人事月报;1994年Z1期
8 赵锦泓;魏金辉;;新加坡“皇剑置业”梦断扬州[J];民主与法制;2011年11期
9 亦杰;;新加坡的反贪经[J];公民导刊;2011年08期
10 思淼;;新加坡的垃圾资源[J];中国中小企业;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中国;;美丽成就品牌[A];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2007美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李明兰;杨丽珠;刘文;;韩中幼儿个性发展比较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凯欣;;新加坡茶文化[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0年
4 ;世界六大花园城市[A];河南风景园林——学术论文集(第三期)[C];2005年
5 张瑞美;;医院优质服务6+6[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金炳文;;韩国的观光业与观光开发[A];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C];1996年
7 方晓东;李水山;李协京;李新翠;;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家教市场的研究报告[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陈劲;郭斌;;韩国的科技发展道路与国家创新系统[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9 李一平;;新加坡的现代化与文化转型[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李春梅;;从中国传入古朝鲜的重要书籍及其对本国的影响[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早报记者 张明扬;韩新FTA落地 开城工业园“搭便车”[N];东方早报;2005年
2 李硕;美就业数据利好推高亚洲股市[N];证券时报;2007年
3 胡明;“卖炭翁”将强势登陆韩国市场[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4 ;黄丽满访问韩国日本新加坡[N];南方日报;2007年
5 施府;推进产业招商 发展友好交往[N];扬州日报;2008年
6 行者;汇丰控股拟收购韩国外换银行[N];证券时报;2007年
7 李秀中;新加坡竞逐亚洲媒体中心[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金东光;韩国出现“校园警察”[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9 编译 老景;韩国遏制地产投机[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10 编译 林达;新加坡交通全攻略[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应胤;中韩两国痴呆危险因素及其证候分布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李光宰;韩国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李孝全;国家在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金铁洙;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殷fs玟;李东垣学术思想及其对韩国医学的影响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李康仁;韩国曹禺早期话剧研究概况与曹禺剧本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8 魏炜;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外交研究(1965-1990)[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戴世双;韩国政府统一政策史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10 黄相喜;冲突与融合[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智勇;韩国和新加坡威权政治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想;东亚模式的历史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3 杨怀杰;股指期货与股指现货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6年
4 金铃实;韩国大企业集团结构调整探析[D];延边大学;2000年
5 李玉芬;韩国以跨国并购吸引FDI对我国的启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为中心[D];延边大学;2004年
6 李政泽;韩国汽车进军中国市场的策略探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李f妍;韩国在华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研究——韩国三星公司案例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8 刘娟;韩国政治类语料特点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9 申东杰;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经验及其对韩国的启示[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全秀贞;关于韩国学习者掌握汉字情况的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562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56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