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社会民主党培育和践行其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及启示
本文关键词:瑞典社会民主党培育和践行其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及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瑞典社会民主党 瑞典模式 核心价值观 培育 启示
【摘要】: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一个国家价值体系的总方向和总特征,维护整个价值体系的稳定和统一,是个人行为的指引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意识形态高地,对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瑞典社会民主党自成立至今,在70多年执政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民主、“自由、平等、团结”的核心价值观。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来看,瑞典社会民主党倡导的价值观既符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又吸收传统文化内容;既关照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同时又利用社会主义的原理对传统价值理念进行改良。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该党通过加强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党内外民主建设等举措大力开展廉政建设,增强政治合法性,构筑公民价值认同的基石;通过教育对象普遍化、教育方法灵活化、教学评价开放化,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而其最独特的一点是将民主、“自由、平等、团结”的价值理念与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完善的瑞典模式保障公民权益,维护和增进公民利益,从而在根本上赢得公民的价值认同。这种三管齐下的建设途径,使瑞典社会民主党确立的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公民所接受。笔者认为,加强对瑞典社会民主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研究,对于我国整合、凝炼出更能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核心价值理念非常必要。而在核心价值观建设途径上:通过加强党和政府执政伦理建设;加强德育考评机制和德育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促进社会发展,增进人民权益;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各项现代化建设中多措并举,切实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效果。可以说,瑞典社会民主党核心价值观建设有许多独特之处,客观、全面地对这一选题加以研究,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瑞典社会民主党 瑞典模式 核心价值观 培育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753.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娟,童志锋;权威主义:通向民主的桥梁——俄罗斯大国复兴的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5期
2 孟祥春;;论英语语言帝国主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孙晶;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孟祥军,邱洁;关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王永华;;谨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6 刘欣洁;;论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的影响[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刘忠;;“寻根文学”的现代视野与启蒙悖论[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8 熊义;;社会信任制度的缺失与民营企业的家族化治理[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颜鹏飞;丁霞;;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经济学提纲”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J];当代财经;2011年01期
10 苗东升;;复杂性科学与社会主义[J];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有能;;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全球化论述的一个侧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杜涛;;文明的冲突与法律的冲突——21世纪冲突法的范式转换[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董鑫;;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家关系——基于不同研究视角的比较[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洪国起;;革命·改革·融入国际社会——20世纪拉丁美洲社会变迁的路径及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王卫东;;超越二元思维 发展民族文化——谈保护和发展民族文艺的几种观念[A];东方丛刊(2004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七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丽娟;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赵笺;主流文化对20世纪以来中国油画影响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董明;新兴商人群体形成与社会的转型[D];上海大学;2011年
4 张波;孵化网络对入孵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宋军;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恒生;文明的理性偏向与重建:走向和谐的文明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文君;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国文化认同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亚南;分析实证语境下反垄断复合法律关系的法理反思[D];吉林大学;2012年
9 何建华;经济和政治的统一:历史与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10 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形成、僵化及其教训[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丹丹;西方国家渗透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浅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相中;没有终结的“历史终结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德玺;论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1年
5 顾德警;欧盟对中亚地区推行民主化战略探析[D];新疆大学;2011年
6 徐艳艳;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7 许蕾;产业技术链中技术创新主体协同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8 张江波;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代价问题初探[D];湘潭大学;2011年
9 邓毅;制度设计何以塑造民主?[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杨绍祥;马克思自由观及当代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00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600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