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越南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以越南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分析的视角出发,揭示了就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状况,阐述了性别歧视使女性就业形势与男性相比更为严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和影响性别不平等的形成,最后提出了消除性别歧视的对策探讨。 本文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相关基础理论。本文以公平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以及性别理论为理论基础,认为实现就业中的性别平等实现社会公平、发展人力资本以及实现性别平等的基本条件。第二部分:就业中性别不平等的危害性。本文认为,性别歧视会造成社会不公平,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会导致家庭贫困以及影响社会和谐。第三部分:越南就业中性别歧视的表现。首先,在就业岗位的设置上就存在着性别歧视;其次,在就业的实行中也会出现性别歧视现象;再次,在支付报酬时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第四部分:越南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原因。政策不科学是造成就业中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法制的缺失、女性自身身体机能的局限以及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等共同造成了越南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第五部分:越南就业中性别平等的实现。要实现平等就业,首先应该大力发展经济,为女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给女性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制度环境;社会团体应该协助女性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也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反就业歧视法。
【关键词】:越南 就业 性别歧视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73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导论11-15
- (一) 选题背景11-12
-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2
- (三) 文献综述12-13
- 1. 国内研究综述12
- 2. 国外研究综述12-13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13
- (五)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3-15
- 1. 研究思路13-14
- 2. 研究方法14-15
- 一、相关基础理论15-20
- (一) 性别理论15-17
- 1. 性别的基本含义15
- 2. 性别与性格的区别15-16
- 3. 性别角色16-17
- (二) 性别平等理论17-18
- 1. 性别平等的基本含义17
- 2. 性别平等的表现与特点17-18
- (三) 人力资本理论18-20
- 二、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危害性20-24
- (一) 性别歧视造成社会不公平20-21
- (二) 性别歧视造成人力资源浪费21-22
- (三) 性别歧视导致家庭贫困22
- (四) 性别歧视破坏社会和谐22-24
- 三、越南就业中性别歧视的主要表现24-35
- (一) 就业岗位中的性别歧视24-26
- 1. 男女就业行业分布出现失衡24-25
- 2. 劳动时间与报酬比例产生偏离25-26
- (二) 就业中的性别歧视26-33
- 1. 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歧视26-27
- 2. 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性别歧视27-31
- 3. 退休年龄上的性别歧视31-33
- (三) 支付报酬中的性别歧视33-35
- 四、越南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原因35-42
- (一) 就业政策的制定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35-37
- 1. 传统性别观对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影响35
- 2. 公共政策制定主体中女性的缺失35-36
- 3. 决策者性别平等意识的缺失36-37
- (二) 就业平等的法律制度缺失37-38
- (三) 女性身体机能特征的局限38-39
- (四) 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偏低39-40
- (五) 传统女性社会角色的束缚40-42
- 五、越南就业中性别平等的实现42-50
- (一) 排除政策制定中不良因素影响,保障就业政策的公平合理42
- 1. 完善政策制定的机制,让女性群体充分表达其利益需要42
- 2. 加强对政策制定者性别平等意识的宣传,消除性别不平等思想对政策制定的影响42
- (二) 完善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维护女性的合法就业权益42-44
- 1. 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反就业歧视法42-43
- 2. 完善并严格执行劳动法等有关妇女就业的法律43-44
- (三) 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为女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44-45
- (四) 积极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协助女性解决就业的问题45-48
- 1. 越南妇女联合会46
- 2. 越南农民协会46-47
- 3. 胡志明共产青年团委员会47-48
- (五) 制定科学的女性教育政策,有力增强女性的职业技能48-49
- 1. 确立和切实落实女性教育的发展战略48
- 2. 为加快女性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48-49
- 3. 树立创新意识,发展以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女性教育政策49
- (六) 改变男女社会角色差异的传统观念,树立男女平等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49-50
- 1. 不断提升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认识,重视推动妇女工作的发展49
- 2. 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妇女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49
- 3. 大力提高妇女群众的整体素质,教育、鼓励广大妇女求进步、求平等、求发展49-50
- 结语50-51
- 注释51-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陶富源;关于价值、人的价值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9 丁润生;;试论顺应自然超越时空的无元思维模式——兼谈无元思维模式与灵感思维的对比[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10 杜晓青;;论马克思实践的“时间思想”[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6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佟轶材;共青团工作思想方法的当代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946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946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