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都城城市布局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11:09
本文关键词:东周列国都城城市布局形态研究
【摘要】:目前关于东周列国都城的研究成果已颇为丰硕,但多数文章将注意点放在了城郭制、建筑性质、中轴线对称等问题上,而都城的城市形态布局以及与经济因素有关的如手工业区、市的布局位置等有关方面的考察则较为欠缺。本文通过选取东周时期十座有代表性的都城遗址,从都城布局形态以及功能分区入手,包括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墓葬区、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之上,对“市井”的来源以及各都城“市”的位置做出推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东周时期“市”与手工业作坊区的布局变化。另一方面,文章着重探讨了东周时期都城整体布局理念,提出了“以河分区”的布局思想,同时,对于《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来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文章第1章中着重梳理清楚各个都城的功能区布局,同时对于都城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与看法,并试图解决一些问题;第2章在结合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探讨“市井”说法的来源,考察东周时期的“市”与手工业作坊的布局特点,并由此引申出东周时期都城布局理念。第3章则对东周时期都城的地位与作用进行总结,以都城变化为线索探讨东周时期剧烈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陶井”的意义是在整理城址资料中认识到的,虽然遗迹与城址等比较起来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对“陶井”形制的把握与分析,也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东周列国都城的理解与认识,并为其后关于“市井”的讨论积累一定的资料,故将其作为单独一节放在第2章。
【关键词】:都城 布局形态 市 手工业区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8.3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绪论10-15
- 一、东周都城的研究史回顾及存在问题10-13
-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方法13-15
- 第一章 东周列国各都城布局形态及特点15-45
-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15-34
- 一、洛阳东周王城15-18
- 二、临淄齐国故城18-22
- 三、新郑郑韩故城22-26
- 四、凤翔秦都雍城26-29
- 五、曲阜鲁国故城29-32
- 六、江陵楚国都城32-34
- 第二节 战国时期都城34-45
- 一、易县燕下都34-38
- 二、咸阳秦国都城38-41
- 三、邯郸赵国都城41-42
- 四、平山中山国都城42-45
- 第二章 东周列国都城布局形态比较研究45-76
- 第一节 东周时期的井45-52
- 一、宫殿区及附近发现的井45-51
- 二、手工业作坊区发现的井51-52
- 第二节 东周时期的“市井”52-66
- 一、“市井”一说辨析52-58
- 二、东周时期齐国、鲁国的“市”58-62
- 三、其他列国都城“市”的位置推测62-66
-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市”及手工业作坊布局演变66-71
- 第四节 东周时期新的城市布局理念:以河分区71-73
- 第五节 从都城布局形态审视《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来源73-76
- 第三章 东周列国都城布局形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76-79
- 第一节 都城在东周时期的地位与作用76-77
- 第二节 东周时期的社会变革77-79
- 结语79-81
- 参考文献81-89
- 致谢89-90
- 附图90-97
- 附件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瓯燕;战国都城的考古研究[J];北方文物;1988年02期
2 丁邦钧;楚都寿春城考古调查综述[J];东南文化;1987年01期
3 丁邦钧;寿春城考古的主要收获[J];东南文化;1991年02期
4 朱士光;初论我国古代都城礼制建筑的演变及其与儒学之关系[J];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5 盛会莲;市井得名考[J];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6 曲英杰;鲁城再探[J];齐鲁学刊;1993年06期
7 黄海;曲阜鲁国故城与临淄齐国故城的比较研究[J];四川文物;1999年05期
8 吴继轩;;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原因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马良民;试论战国都城的变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10 朱士光;论周秦汉唐文化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制之影响[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本文编号:1030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30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