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热处理对水洞沟遗址石器原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19 20:09

  本文关键词:热处理对水洞沟遗址石器原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水洞沟 旧石器时代 热处理 石器 力学性能


【摘要】:宁夏水洞沟遗址的发现首次证实了旧石器时代东亚古人类的热处理行为。本文通过压缩实验和XRD(X射线衍射)检测,对宁夏水洞沟遗址区采集的白云岩石料热处理前后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50℃热处理的白云岩石料材质更加均匀,硅质含量减小、钙质含量增加,抗压强度下降31%,最大应变提高27%,在应力-应变曲线上出现了明显的锯齿状波动现象。这些变化降低了打击石料所需的力度,使石料易于产生多次开裂,不容易发生一次性灾变破坏,为古人类调整打击点、打击方向和力度创造了机会,从而降低了打制难度,提高了石器的制作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水洞沟 旧石器时代 热处理 石器 力学性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372323) 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功能开发技术创新项目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30202)资助
【分类号】:K876.2
【正文快照】: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onlinear Mechanics,Institute of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90;2.Key Laboratory of Vertebrate Evolution and Human Origin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nstitute of Vertebrate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星;裴树文;;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模式的考古学阐释[J];第四纪研究;2006年04期

2 高星;张晓凌;杨东亚;沈辰;吴新智;;现代中国人起源与人类演化的区域性多样化模式[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09期

3 张连英;茅献彪;卢爱红;;高温作用下岩石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0年02期

4 陈虹;沈辰;;史前石制品的热处理研究[J];江汉考古;2009年02期

5 高星;袁宝印;裴树文;王惠民;陈福友;冯兴无;;水洞沟遗址沉积-地貌演化与古人类生存环境[J];科学通报;2008年10期

6 刘德成;王旭龙;高星;夏正楷;裴树文;陈福友;王惠民;;水洞沟遗址地层划分与年代测定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9年19期

7 周振宇;关莹;高星;王春雪;;水洞沟遗址的石料热处理现象及其反映的早期现代人行为[J];科学通报;2013年09期

8 高星,李进增,D.B.Madsen,P.J.Brantingham,R.G.Elston,R.L.Bettinger;水洞沟的新年代测定及相关问题讨论[J];人类学学报;2002年03期

9 高星;王惠民;刘德成;裴树文;陈福友;张晓凌;张乐;;水洞沟第12地点古人类用火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谢卫红;高峰;谢和平;;细观尺度下岩石热变形破坏的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之勇;;中国细石器起源之我见[J];北方文物;2008年04期

2 武仙竹;肖琳;;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人工用火遗迹的重要发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左建平;谢和平;周宏伟;彭苏萍;;不同温度作用下砂岩热开裂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4期

4 Eric Boёda,侯雪梅;旧石器时代东亚、西亚之间的关系[J];第四纪研究;2004年03期

5 侯亚梅;水洞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风向标?——兼论华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的假说[J];第四纪研究;2005年06期

6 陈胜前;;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的适应变迁与辐射[J];第四纪研究;2006年04期

7 武仙竹;裴树文;吴秀杰;刘武;;郧西人遗址洞穴发育与埋藏环境初步观察[J];第四纪研究;2007年03期

8 夏正楷;刘德成;王幼平;曲彤丽;;郑州织机洞遗址MIS 3阶段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J];第四纪研究;2008年01期

9 裴树文;武仙竹;吴秀杰;;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行为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8年06期

10 武仙竹;李禹阶;裴树文;吴秀杰;;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侃;王惠民;;水洞沟文化中的欧洲旧石器传统[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本东;煤层顶板石灰岩和砂岩高温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3 李勇;银纹化高聚物的分形损伤模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陈剑文;盐岩的温度效应及细观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5 徐小丽;温度载荷作用下花岗岩力学性质演化及其微观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6 李有骞;黑龙江流域及东临地区旧石器工业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方启;吉林省东部地区黑曜岩石器微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刘延保;基于细观力学试验的含瓦斯煤体变形破坏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陈虹;华北细石叶工艺的文化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王秀芳;水泥物料力学性能评价与小能量破碎理论[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德虎;褐煤热解—变形特性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雷;剪切荷载条件下含瓦斯煤细观破坏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胡钰;晋冀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叶工业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谭志刚;泥河湾小长梁文化系统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方振;温度—应力—化学(TMC)耦合条件下岩石损伤模型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王军;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含瓦斯煤体细观力学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吴华;地层条件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8 王艳梅;温度对花岗岩力学性能影响实验研究及井壁稳定性的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吴嵬;高温作用后细砂岩动态力学性能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杜春磊;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出土石制品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渊,张贤,赵阳升;砂岩的热破裂过程[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2 张振标;现代中国人起源的实证──颅骨特征的时空变化[J];第四纪研究;1999年02期

3 姚檀栋;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地层学[J];第四纪研究;2000年02期

4 吴海斌,郭正堂;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北方干旱区演化及短尺度干旱事件[J];第四纪研究;2000年06期

5 杨小平;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全新世以来的演变[J];第四纪研究;2002年02期

6 施雅风,于革;40~30ka B.P.中国暖湿气候和海侵的特征与成因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3年01期

7 刘东生;开展“人类世”环境研究,做新时代地学的开拓者——纪念黄汲清先生的地学创新精神[J];第四纪研究;2004年04期

8 马保起,李德文,郭文生;晚更新世晚期呼包盆地环境演化与地貌响应[J];第四纪研究;2004年06期

9 高星;裴树文;;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模式的考古学阐释[J];第四纪研究;2006年04期

10 吴新智;;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J];第四纪研究;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玉柱;水洞沟发掘[J];化石;2004年02期

2 马钰;;水洞沟三题——考察黄河组诗之二十八[J];朔方;1988年03期

3 郭建崴;;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大型画册《水洞沟——穿越远古与现代》读后[J];化石;2011年03期

4 陈福友;李锋;王惠民;裴树文;冯兴无;张双权;张乐;刘德成;张晓凌;关莹;高星;;宁夏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发掘报告[J];人类学学报;2012年04期

5 汪宇平;;水洞沟村的旧石器文化遗址[J];考古;1962年11期

6 唐荣尧;惠冰;徐胜凯;杨青;;水洞沟:见证人类幼年生活[J];宁夏画报(生活版);2008年03期

7 庄电一;;水洞沟:揭开多少尘封的秘密[J];共产党人;2013年14期

8 钟侃;;水洞沟遗址[J];宁夏文艺;1978年03期

9 李锋;;忆水洞沟2007[J];化石;2008年03期

10 王宇;;闲情记趣——绚烂水洞沟[J];生物进化;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卷;宁夏水洞沟大做“原始”文章[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记者 李徽;水洞沟野生鱼类遭灭顶之灾[N];宁夏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杨薇;水洞沟景区 保护中开发 研究中利用[N];银川晚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庄电一;五次发掘:水洞沟有多少秘密?[N];光明日报;2012年

5 周昆叔;水洞沟浮想[N];中国文物报;2012年

6 记者 庄电一;五年完善水洞沟考古多学科信息[N];光明日报;2014年

7 记者 杨薇;银川至水洞沟观光大道贯通[N];银川晚报;2014年

8 记者 庄电一;宁夏水洞沟考古有望揭开多种秘密[N];光明日报;2005年

9 记者 叶彦茹邋实习生 王婧雅;中科院与宁夏共同成立水洞沟遗址研究机构[N];华兴时报;2008年

10 宁夏记者站 王涛邋通讯员 姚文;宁夏水洞沟围绕文化品牌开发景区[N];中国旅游报;2008年



本文编号:1063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63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7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