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出土文书》用字研究
本文关键词:《吐鲁番出土文书》用字研究
【摘要】:自1959年到1975年的十六年间,诸多学者通过不断的努力,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和哈拉合卓两地共发掘清理了晋到唐的墓葬四百余座,在所获珍贵文物中,汉文文书就达2700多件。而且根据文书中的记载,西晋泰始九年(273)的文书是为期最早的,唐大历十三年(778)的文书则是最晚的,前后历时五百年。这些文书,并不是当时都在吐鲁番书写的。其中有的来自敦煌、庭州、伊州,乃至洛州等地。以文书形式直接随葬的是吐鲁番文书中的一部分,除了这部分较为完整之外,被当作废纸用来制成死者所用的服饰也占大部分,比如死者的鞋靴、冠带、枕衾之外,还有一些俑的构件,因此大部分都比较残缺,不完整。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时代为晋、前凉、北凉、高昌、唐西周时期,内容广泛,也比较丰富,包括账籍、古籍经典、书信、券契、官府文书等,从政治、军事、经济、日常生活、文化、历史等诸多个层面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清晰的古代社会的大概面貌。这批吐鲁番文书,经过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武汉大学历史系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共同努力合作,唐长孺教授作为主编先后整理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10册本,图文对照全四册本,这两套文书都成为了研究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基本材料。本文主要的研究材料是《吐鲁番出土文书》图文对照四册本,参考的是《吐鲁番出土文书》十册本以及《日本宁乐美术馆藏吐鲁番文书》、《大谷文书集成》等其他材料,先对文书进行大致分类,逐类分析主要的用字,总结汉字形体的演变,对汉字规范化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材料。汉字从起源发展到成熟也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吐鲁番出土文书大都是晋唐时期的作品,晋唐时期正是我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时期,字体繁多,风格也各不相同,却互有牵连影响,文书生动地记载了古代新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在交通和通讯都不是很便利的古代社会,汉字的发展却是如此繁荣,可以说汉字的演变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人民日常生活的一个突破口。自吐鲁番文书陆续出土以来,就广泛受到各界学者们的关注,关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由此一门新的学科即吐鲁番学产生了,随着吐鲁番文书的出土与研究,这门学科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与之前产生兴起的敦煌学交相辉映。关于吐鲁番文书的研究可以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最基础的文书文字的识别和释读,只有识别了文书上的文字内容,才能更有利地进行其他各方面的研究。在历史上,这里建立的有汉族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的政权。其中前凉与西凉都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少数民族所领导的政权有前秦、后凉、北凉。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也有回鹘文、栗特文等文字,但是汉字作为汉民族特有的文化,依然被生活在西域的汉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所学习继承。无论哪个政权,在这里都积极吸纳各种人才,无论民族,只为自己的政权能管理得更加得心应手。少数民族政权设立学校教授汉语汉字,十分注重汉文化的教育和学习,这一举措推动了汉文化的传播以及汉文化传统的延续,也加快了高昌地区少数民族汉化的进程。本论文分为四部分。首先,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各大学者研究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当前状况以及对文献的综述,除此之外,还一并阐述了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所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中的难点和创新点。正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吐鲁番地区以及吐鲁番文书的历史概况和吐鲁番文书的内容分类,从而概述了其所用的主要汉字,包括其所用字的界定、晋唐时期文字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对吐鲁番出土文书的用字进行具体研究。主要对文书中的公文类文书、佛经抄本和古籍抄本、习字文书、随葬衣物疏以及往来私信文书进行具体分析。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吐鲁番出土文书》所用文字具体类释。第四部分主要阐述《吐鲁番出土文书》用字研究的价值与影响。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看,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了史学范畴和语法研究的范围,关于吐鲁番出土文书用字方面的研究,只有数篇论文,仍然缺乏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前人大量的文献基础之上,结合自己阅读《吐鲁番出土文书》的体会,对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政府公文、佛经古籍抄本、习字文书、随葬衣物疏以及书信类文书的用字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并与当时主流文字进行比较。
【关键词】:吐鲁番出土文书 用字 类释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喀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7;H1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4
-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11-12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12-13
- (三)研究方法13
- (四)创新点以及难点13-14
- 1、创新点13
- 2、难点13-14
- 一、吐鲁番历史及吐鲁番文书简介14-15
- (一)吐鲁番历史简要概况14
- (二)吐鲁番文书的出土情况14
- (三)本文的主要研究材料14-15
- 二、吐鲁番出土文书主要用字概述15-24
- (一)主要用字的界定15-18
- 1、俗字的界定15-16
- 2、异体字界定16
- 3、武周新字的界定16-18
- (二) 主要用字的理据分析18-21
- 1、俗字理据分析18-19
- 2、异体字理据分析19-20
- 3、武周新字的理据分析20-21
- (三)主要用字的演变与发展21-24
- 1、俗字的发展21-22
- 2、异体字的发展22-23
- 3、武周新字的发展23-24
- 三、《吐鲁番出土文书》主要用字类释24-26
- (一)俗字类释24-25
- (二)异体字类释25-26
- (三) 武周新字类释26
- 四、《吐鲁番出土文书》用字研究的价值与影响26-30
- (一)《吐鲁番出土文书》主要用字的性质26-27
- (二)主要用字研究与吐鲁番出土文书研究27-28
- (三)主要用字研究对吐鲁番地区的影响28-30
- 结语30-31
- 附录31-36
- 参考文献36-4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40-41
- 致谢41-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晓伟,郭彦安;汉字美学初探[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于东新;汉字的传播与未来发展之走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袁立;外向型汉字学原理——用汉字解构理论构造世界文字学的途径[J];汉字文化;2003年03期
4 万业馨;从汉字识别谈汉字与汉字认知的综合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5 孙善麟;严建雯;;结构对称汉字提取特点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李知文;;“汉字革命”可以休矣[J];汉字文化;2006年03期
7 邱志玲;;试论汉字学框架内的汉字阐释[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8 张蔚虹;;汉字的性质综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骆小所;;汉字学研究的深化与拓展——秦建文《汉字学导论》序[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王世凯;;汉字资源刍议[J];汉字文化;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鹃;;汉之前的汉字统一与规范[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连登岗;;汉字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加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春晓;;执简御繁——六书疏证派汉字教学观之阐释[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 ;张一清;;《汉字应用水平等级标准》研制报告[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王建勤;;欧美留学生汉字认知与习得的实验报告[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宁福佰;;小议中国文字的教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 ;孙曼均;;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用字的统计与分级[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周金声;张茜;;谈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汉字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A];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孙建一;;现代汉语字频测定及分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10 王春晓;;《新HSK》一~三级汉字构字状况[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瑞英;增强对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N];光明日报;2009年
2 俐钧;汉字的文化联想[N];光明日报;2010年
3 孙建强;从“汉字英雄”到《汉字英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4 王周文;汉字学教育学专家关注小学识字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任玉敏;汉字的“拆分”与“说解”[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6 李冬鸽;诸多创新的《汉字学》[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朱钦芦;汉字对称结构检索方案的社会应用意义[N];中华新闻报;2008年
8 中国美术学院 连冕;汉字学基础:关于“设计学”的一些说明[N];美术报;2011年
9 徐德仁;现代汉字学亟待研究[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10 郭珊;发现汉字:民间学者新解甲骨文[N];南方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蔡永贵;汉字字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涂涛;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穆萨迪(Md Sady);汉字中的道德精神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钟如雄;汉字转注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李静;幼儿汉字多元化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玉梅;王筠汉字学思想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汉字功能论[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杨明宇;汉字危机下的小学汉字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刘斐;小学低年级错别字现象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春霞;蒙古国留学生汉语易混淆同音字使用偏误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Mathieu Vincent Youcef LASSED(马修);当代中国青少年汉字使用状况研究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6 林嘉宝;清末民初中日文字交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6年
7 邹日阳;早期汉字的设计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杨贵容;菲律宾华语课堂多媒体汉字笔画笔顺教学研究[D];中山大学;2015年
9 李萍;唐代汉字推广和应用与社会读写机制的关联[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塔玛拉·肖开提;《吐鲁番出土文书》用字研究[D];喀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91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9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