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秋江史前墓地试析
本文关键词:广西秋江史前墓地试析
【摘要】:基于广西地区少有史前墓地个案研究的现状,本文尝试对横县秋江墓地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抛砖引玉,获得教益。 秋江墓地是桂南新石器时代中期贝丘遗址的代表性遗存,与顶蛳山遗址二、三期年代相当,文化内涵相近。做好秋江墓地的分析,将对顶蛳山墓地的研究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探讨秋江墓地的墓葬相对早晚年代、墓地年代,讨论墓地空间布局及其反映的社会背景: 1.根据广西地区的坑葬传统、秋江墓地葬式特征及田野迹象,提出秋江墓地中的墓葬并非“随意弃尸”,其“平地掩埋”的推断也有斟酌余地,不能排除存在墓坑的可能。 2.分析T3中的上下两层人骨叠压现象,考察上层墓葬与下层墓葬之间的随葬品组合差异,提出上下两层墓葬当分属早晚两个不同的时段;又根据T1墓葬的随葬品伴出情况,推测它们与T3下层的墓葬年代相当。秋江墓地可划分为早晚两段,1段时期,单随葬一枚细石片器的B类墓比重高达81.8%;2段时期,随葬品数量、类别均有所增加,组合多样化,B类墓的比重锐减至16.7%。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分析,推定秋江墓地的年代为距今8000-7000年。 3.分析墓葬在墓地中的空间位置、布局规律,对各段的墓葬进行初步分组,归纳墓葬的分布特征及各时段的整体布局:1段时期,男女对葬墓符合“男西女东”的分布态势、整个墓区体现出“聚葬”的分布特征、南北向墓犬牙交错;2段墓葬的整体布局出现了明显变化,男女对葬墓出现“女西男东”迹象、墓列安葬代替了聚葬、开辟二次葬的专属墓区。 4.提出秋江墓地存在呈水平直线的“肢解葬带”以及蹲踞葬墓居于墓地边缘的现象,根据对已有肢解葬意义阐释的再分析、“肢解葬带”所体现的特殊规划、在秋江墓地及其它墓地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的10%左右的稳定比率,以及肢解葬的葬式特征,提出秋江墓地的肢解葬可能为一种祭仪;根据蹲踞葬及相关出土遗物与桂东北遗存的比对,推测蹲踞葬墓主的身份、社会地位及迁徙源地。 5.对墓地进行人口、性别分析,讨论了墓地所体现的社会组织的演变及反映的社会状况。
【关键词】:横县秋江 墓地分析 顶蛳山文化 肢解葬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78.8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绪论10-19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0-14
- 二、概念界定与预设14-18
-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18-19
- 第一章 秋江墓地的基本概况19-33
- 第一节 发掘概况20-21
- 第二节 墓地范围21-27
- 一、1973-1974年发掘区墓地与2002-2004年发掘区墓地的关系21-25
- 二、2002-2004年发掘区墓地的范围25-27
- 第三节 墓葬的下葬方式27-33
- 一、墓坑问题27-30
- 二、下葬方式30-33
- 第二章 墓地的年代分析33-58
- 第一节 关于遗址分期、年代推定及存在问题33-38
- 一、遗址分期及存在问题33-37
- 二、遗址的年代推定及存在问题37-38
- 第二节 墓葬的相对早晚年代38-49
- 一、T3上下两层墓葬所反映的时段意义38-41
- 二、随葬品组合差异所反映的时段意义41-49
- 第三节 墓地的年代49-58
- 一、出土石器的特征49-54
- 二、出土的蚌器、甲器54-55
- 三、出土的颈部镂孔陶器55
- 四、墓地年代的讨论55-58
- 第三章 墓地的空间布局58-74
- 第一节 1段墓葬的分组与布局58-66
- 一、分布特征58-60
- 二、分组与布局60-66
- 第二节 2段墓葬的分组与布局66-74
- 一、分布特征66-68
- 二、分组与布局68-74
- 第四章 墓地的社会背景分析74-93
- 第一节 人口分析74-77
- 一、年龄与性别分布74-76
- 二、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76-77
- 第二节 葬式分析77-90
- 一、葬式的分布77-80
- 二、秋江墓地所见肢解葬的社会意义80-86
- 三、秋江墓地所见蹲踞葬的社会意义86-90
- 第三节 社会结构分析90-93
- 一、社会组织90-91
- 二、社会集团91-93
- 结语93-94
- 参考文献94-10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04-105
- 后记105-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然,丁兰;麻城李家湾楚墓考析[J];江汉考古;2000年04期
2 刘学堂,李溯源;新疆伊犁河流域考古新发现[J];西域研究;2002年01期
3 ;察右后旗种地沟墓地发掘简报[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年01期
4 郑君雷;察右后旗三道湾墓地文化因素分析[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8年02期
5 赵春青;姜寨一期墓地再探[J];华夏考古;1995年04期
6 韩国河;论中国古代坟丘墓的产生与发展[J];文博;1998年02期
7 王博,,祁小山;新疆石人的类型分析[J];西域研究;1995年04期
8 В·Е·麦德维杰夫!俄,宋玉彬;阿穆尔河中游的莫尔恰尼哈墓地研究[J];北方文物;1995年03期
9 ;山东寿光县三元孙墓地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6年02期
10 田仁孝,刘栋,张天恩;西周鈜氏遗存几个问题的探讨[J];文博;199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枫毅;;军都山玉皇庙墓地殉牲制度研究[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C];2004年
2 王世雄;;陕西西周原始玻璃的鉴定与研究[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3 程义;;唐代长安城周围墓葬区的分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4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建国;吴大林;储云;;苏南周墓的一组报告[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册)[C];1981年
6 王志友;;秦墓地壕沟初论[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何周德;;有关半坡遗址墓葬的几个问题[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8 罗平;孟繁峰;;赵秦墓葬的“共祖”现象刍议[A];赵国历史文化论丛[C];1987年
9 张莉;;宁夏固原北周墓葬画保护工作小结[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10 巩启明;巩文;;论仰韶文化居民的埋葬制度[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巧民;消失的王国——太阳墓地[N];中国档案报;2004年
2 执笔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王俊 张光辉;山西左权县石匣墓地的发掘及主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2010年
3 薛新明;山西芮城清凉寺揭露庙底沟二期文化大型墓地[N];中国文物报;2005年
4 何德亮 李鲁滕 苏昭秀 孙柱才;配合西气东输工程 山东滕州朱洼发掘汉代墓地[N];中国文物报;2005年
5 记者 赵京红;揭秘千年封国——霸国之谜[N];临汾日报;2011年
6 记者 孟苗;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霸国”完整现身[N];山西日报;2011年
7 何彬玉;旺苍杨安仁墓地[N];广元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莫永甫;高山密林处的历史精彩[N];本溪日报;2011年
9 南方周末记者 陈军吉;“晚了一点,但还来得及”[N];南方周末;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瑟;小河墓地的迷雾渐渐散去[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尧亭;晋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李春香;小河墓地古代生物遗骸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宋江宁;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刘宁;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种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魏东;新疆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人种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胡保华;中国北方出土先秦时期铜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畅;岱海地区战国时期墓地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帆;中国古代人群的mtDNA多态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韩金秋;夏商西周时期中原文化中的北方文化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玉莲;墓葬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钧平;余家河东周墓葬分期及相关问题探讨[D];西北大学;2011年
2 金君利;两河流域欧贝德文化时期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赵明星;宋代仿木构墓葬形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杨涛;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蜀蕾;十国墓葬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李成;东周时期葬用马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安立环;激进政治经济学派述评[D];吉林大学;2004年
8 张晓辉;北方地区隋唐墓葬的分区与分期[D];吉林大学;2004年
9 盛之翰;关中地区西汉中小型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童黎明;试论中原地区西周时期铜戈的器用特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02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10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