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
本文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
更多相关文章: 旧石器时代晚期 文化特征 奥瑞纳 技术工具 黎凡特 著名考古学家 年代学研究 城市革命 柴尔德 文明起源
【摘要】: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的转变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不仅涉及现代人类的出现,也表现在技术工具、社会形态和思想认知的明显进步。在本文中,著名考古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巴尔·约瑟夫模仿柴尔德将农业起源称为新石器时代革命和将文明起源称为城市革命的方式,将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的转变用革命来形容。他认为,旧石器晚期革命发生在距今4万年前或稍晚,这时欧洲尼人还没有绝灭。这一时段新的物质文化特点表明了有别于尼人的现代技术工具、社会结构、远程交换和认知能力的出现,是现代觅食社会的先声。本文进而讨论了相关术语的模糊性,年代学和地理学的一些问题,以及促成这一革命的原因。中国的旧石器时期晚期材料与非洲、西欧与近东有相当差异,特别是华南地区。然而,现代人的出现和扩散是与此革命进程有关的世界性事件,因此这篇文章所介绍的文化特点和观察视角,应该成为我国旧石器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文博系;
【分类号】:K878
【正文快照】: 前言旧石器考古主要通过地层学、年代学、器物组合分析来定义文化实体和适应策略,观察动植物成分,以及遗址形成过程。调查往往是根据进化论背景下,以对史前生活方式粗线条的重建而告终。现代研究强调建立区域序列及其更新世和全新世古生态环境条件的必要性。放射性断代使得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家瑗;旧石器时代晚期佩带具的功能及含义[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02期
2 王昕;研究原始艺术的新视角─—读《传递信息的艺术─—对西欧旧石器时代晚期艺术的阐释》[J];华夏考古;2000年01期
3 傅博;;辽宁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颜娋;;从人类学上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的关系[J];考古;1965年10期
5 张森水;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若干问题[J];人类学学报;1983年03期
6 李炎贤;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划分[J];人类学学报;1993年03期
7 覃芳;广西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点[J];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8 杜水生;;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组织结构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安家瑗;;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交流[J];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03期
10 关莹;高星;王惠民;陈福友;裴树文;张晓凌;周振宇;;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结构的空间利用分析[J];科学通报;2011年3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全家;李霞;石晶;魏海波;;本溪王家崴子西山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器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傅仁义;;关于东北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几个问题的探讨[A];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幼平;;东亚晚更新世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以织机洞遗址为例的观察[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绿 编译;13000年前人类开始循环使用生活用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特约记者 高鸿;我市发现距今七千年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N];四平日报;2013年
3 李振远;大连古文化萌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上)[N];大连日报;2009年
4 记者 马扬;长白山区惊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址[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刘子龙;旧石器时代考古取得重大突破[N];承德日报;2008年
6 本报通讯员 李占扬;万年前鸟雕化石现身河南[N];河南日报;2009年
7 记者 陈玉杰;全省新发现2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N];河北日报;2010年
8 记者 秦晖 李钢;岭南或为华人发源地之一[N];广州日报;2006年
9 记者 陈茁;发现一万年前钻孔标本[N];河南日报;2010年
10 李占扬 毛德新 郑明煜;河南许昌灵井发掘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付博;辽宁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李罡;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二道梁遗址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贺存定;丹江库区杜店旧石器遗址的石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59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259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