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则卜辞“刮削重刻例”及一组历宾同文卜辞
本文关键词:谈一则卜辞“刮削重刻例”及一组历宾同文卜辞
更多相关文章: 黄天树 同文 典宾 卜骨 殷代 甲骨文合集 卜旬 胡厚宣 牛胛骨 体同
【摘要】:本文申述了殷墟甲骨卜辞的刮削重刻现象。"刮削重刻例",为胡厚宣先生首先提出,对于研究殷代占卜制度及阅读卜辞均有较重要意义。蒋玉斌、崎川隆先生曾发现宾组卜骨上有刮削重刻的实例(《合集》10405)。该文又指出《合集》1075反上也有刮削重刻之例,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合集》1075与《合集》10405一样,均为大骨,且字体同为宾组大字(典宾类),故可推断这是当时刻手的常用做法,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合集》1075的早期拓本比较完整,也有参考价值。历、宾二组卜同事例,一直是甲骨学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合集》34085、34086卜"旬有祟,不于一人忧"是较特殊的卜旬辞,与《合集》4979、4980所卜内容一致。黄天树教授已指出《合集》4980、34086所卜为同一事。《合集》4979、34085两版卜日虽不同,但内容一致,也可看作历、宾组卜辞时代相同的佐证。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分类号】:K877.1
【正文快照】: 一、《合集》1075的“刮削重刻例”——兼谈早期甲骨拓本的优缺点《合集》1075是一版刻有宾组大字的牛胛骨卜辞,其反面很有特色,存在着刮掉先刻的字再重刻新字的现象:即在“之日二有来艰”下可看到被刮去的“其有来艰”(图二)。推测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刮去命辞来刻验辞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修松;先秦秦汉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李修松;;先秦时期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景丽;;甲骨文断代研究的成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4 王建军;出土材料中所见的“逆”及相关语词的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于世勋;;淮河流域的道家思想浅析[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杨福瑞;;试论巫觋集团在红山文化中晚期的神权地位[J];北方文物;2010年01期
7 周雪梅;谈谈声符假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8 武振玉;;两周金文中否定副词“毋”的特殊用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祝振雷;;从铸叔皮父簋铭校正古书中对“一月”的误识[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武振玉;金文“于”并列连词用法辩正[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冯时;;郭沫若《金文所无考》补正[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2 王文华;丁兰坡;;大师姑夏代城址的发掘和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蕴智;;商代甲骨文的发现、流传与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张怀通;;由“允哉”看《逸周书》相关篇章的制作时代[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5 虞宁;;说甲骨卜辞中的“室”[A];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C];2009年
6 刘兴林;;从祭祀用牲看殷商畜牧业[A];中国《活兽慈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徐明波;;从传统金石学走向科学考古学——郭沫若甲骨文、青铜器研究中考古学方法的应用[A];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文集——郭沫若与文化中国[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保华;中国北方出土先秦时期铜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廷信;中国戏剧之发生——以宗教为视角[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3 郝士宏;古汉字同源分化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4 曹书杰;后稷传说与稷祀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崔波;甲骨占卜源流探索[D];郑州大学;2003年
6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陈立群;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见祭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0年
10 万润保;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f替,
本文编号:1302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30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