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文化房屋内遗存所反映的性别问题
本文关键词: 性别考古 兴隆洼文化 家庭 分工 出处:《北方文物》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性别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认识中国史前时代的家庭和社会结构颇具启发性。对兴隆洼文化房屋内性别相关物的分析表明,男性相关物和女性相关物在各房屋内共存,房屋内是否居住着一个由夫妻和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房屋内除了共同的生活空间以外,男性和女性有各自的工作空间。石器加工或修整可能是男性在房屋内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食物加工很可能是女性在室内从事的最主要的日常工作。
[Abstract]: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gender archaeology is instructiv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mily and social structure of Chinese prehistoric times . The analysis of sex - related objects in Xinglong - wa culture houses shows that male and female related objects coexist in the house , whether there is a nuclear family composed of husband and wife and children . In addition to the common living space , men and women have their own working space .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分类号】:K8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淳;;美国性别考古的研究及启示[J];东南文化;2010年06期
2 杨虎;刘国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7年01期
3 李新伟;;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兴隆洼文化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研究[J];考古;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雨生;于焕金;陈国庆;张全超;;2005年赤峰市三座店库区考古调查记[J];北方文物;2006年04期
2 薛志强;;中国东北西辽河地区“龙”起源的几个问题[J];东疆学刊;2012年02期
3 王守春;全新世中期以来西辽河流域动物地理与环境变迁[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4 刘宝山;传说中的三大氏族集团在考古学上的反映[J];东南文化;2003年05期
5 裴安平;中国史前的聚落围沟[J];东南文化;2004年06期
6 陈淑卿;;大南沟墓地分析——基于ACESS的数据发掘[J];东方考古;2012年00期
7 马海玉;;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几何纹饰研究[J];北方文物;2014年03期
8 陈国庆;梅术文;;小河沿文化火烧墓坑及烧骨葬俗初探[J];北方文物;2014年04期
9 白云翔,张建锋;黄河流域前期新石器时代墓葬的研究[J];华夏考古;2001年02期
10 刘国祥;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再认识[J];华夏考古;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霍淑梅;;浅析新石器时代赤峰地区的骨石复合工具[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国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李栋;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王闯;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之字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卢中阳;商周指定服役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柯;金簪银钗探遗珍[D];苏州大学;2013年
6 毕经纬;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马媛媛;两周秦汉社会对女性特质的建构过程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杜战伟;中国东北南部地区新石器文化的时空框架与谱系格局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萌;双塔遗址一期的动物利用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肖男;先秦时期的原始宗教与王权[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石新影;从上古时期玉器看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形成[D];安徽大学;2005年
4 芦军;祭祀与中国早期国家历史互动进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吴丽丹;论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四个发展阶段[D];吉林大学;2007年
6 黄韵璋;环珠江口sκ沃谱鞴ひ仗教諿D];厦门大学;2009年
7 富宝财;兴隆洼文化房址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赵荦;新石器时代中国玉文化的区域差异与特征[D];郑州大学;2010年
9 郭璐莎;天马—曲村遗址西周时期墓葬的性别考古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晓芹;凌家滩人体装饰品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虎;刘国祥;;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及相关问题探讨[J];考古;1997年01期
2 高立兵;;时空解释新手段——欧美考古GIS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考古;1997年07期
3 陈淳;孔德贞;;性别考古与玉璜的社会学观察[J];考古与文物;2006年04期
4 严文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J];中原文物;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刚;林西县发现兴隆洼文化石杯[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年01期
2 ;兴隆洼文化[J];西部资源;2006年01期
3 伍长云,刘云伟;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刘云伟,伍长云;试论兴隆洼文化的传播[J];文物春秋;2003年02期
5 赵宾福;;兴隆洼文化的类型、分期与聚落结构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6年01期
6 刘国祥;;兴隆洼文化与富河文化比较研究[J];北方文物;2006年02期
7 蔺小燕;;兴隆洼文化经济形态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李健民;;兴隆洼文化的居室葬[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9 席永杰;滕海键;;兴隆洼文化研究述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陈国庆;张大鹏;;刍议兴隆洼文化蚌器[J];北方文物;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霍淑梅;;浅析新石器时代赤峰地区的骨石复合工具[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曾一士;;玉华天宝—兴隆洼先民的工艺成就开启了东亚八千年玉文化的传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广臣;兴隆洼文化研究新发现:8000年前就有牙医[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2 记者 石圭平;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古人类取暖火墙[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朱乃诚;兴隆洼文化是否饲养家猪[N];中国文物报;2011年
4 石圭平;内蒙古发现:四千年前取暖火墙[N];人民日报;2003年
5 记者 孙国权 通讯员 张国强;专家建议在兴隆洼建设龙文化标志性建筑[N];赤峰日报;2010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刘国祥;西拉木伦河北部兴隆洼文化早期遗存探索[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郭宝平;兴隆洼遗址补齐“历史拼图”[N];辽宁日报;2011年
8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田广林;辽海历史与中华文明[N];光明日报;2009年
9 记者 孙国权 付占营;中国玉文化探源暨兴隆洼玉器学术研讨会在敖汉举行[N];赤峰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孙国权 付占营 通讯员 张国强;八千年前兴隆洼文化玉器凸显中华玉文化源头[N];赤峰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闯;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之字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富宝财;兴隆洼文化房址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智朴;兴隆洼文化陶器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刘特特;辽西古文化区史前玉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30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530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