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温度变化规律及预报模型
本文选题:空气温度 + 土体温度 ; 参考:《敦煌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在对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博物馆进行长期环境监测中,对遗址的空气温度和土体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得出该遗址土体温度的预报模型,并验证其可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全封闭式土遗址博物馆的土体温度和空气温度之间存在一次线性函数关系,土体温度预报模型的建立拓宽了遗址本体环境监测的范围。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long-term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for the Museum of Hanyang Mausoleum Waizangkeng site, the variation law of air temperature and soil temperature of the site is discussed, and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the soil temperature of the site is obtained, and its usability is verif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inear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temperature and air temperature in a fully enclosed museum of earth sit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oil temperature prediction model widens the scop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e site itself.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分类号】: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博;周仲华;张虎元;郑龙;;温度在夯土建筑遗址风化中的作用[J];敦煌研究;2009年06期
2 杨雅媚;曹军骥;李库;沈振兴;胡塔峰;张婷;;汉阳陵地下博物馆土壤、大气及风化壳的理化特征[J];中国粉体技术;2009年02期
3 李莹莹;曹军骥;李库;;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法定量评价汉阳陵地下遗址厅的空气渗漏[J];中国粉体技术;2010年01期
4 张平;陈志龙;李居西;;汉阳陵帝陵地下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探析[J];工业建筑;2008年07期
5 王静;闫增峰;孙立新;;土遗址博物馆室内热湿环境测试与分析[J];建筑科学;2010年08期
6 张平;陈志龙;李居西;;汉阳陵帝陵遗址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建筑学报;2006年02期
7 刘克成;肖莉;;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J];建筑学报;2006年07期
8 徐进;戴煜轩;;浅析汉阳陵地下遗址博物馆展示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9 刘林学;张宗仁;薛茜;樊北平;刘致和;;古文化遗址风化机理及其保护的初步研究[J];文博;1988年06期
10 严淑梅 ,李华 ,周铁;秦俑三号坑地衣的初步治理与探讨[J];文博;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俊喜;弓弼;周文强;;汉阳陵生态修复过程中景观要素表达形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2 张平;陈志龙;;历史文物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3 杨红禹;张平;陈志龙;;遗址博物馆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4 杨强义;李承蔚;;毛细水干湿循环对土遗址风化影响的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5 李小洁;林金辉;万涛;肖维兵;;一种新型土遗址加固材料的制备及加固效果评价[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王旭东;;西北地区石窟与土建筑遗址保护研究的现状与任务[J];敦煌研究;2007年05期
7 王旭东;;中国干旱环境中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新进展[J];敦煌研究;2008年06期
8 孙博;周仲华;张虎元;郑龙;;温度在夯土建筑遗址风化中的作用[J];敦煌研究;2009年06期
9 王旭东;;土建筑遗址保护理念探索与实践——以交河故城保护为例[J];敦煌研究;2010年06期
10 张慧;李玉虎;万俐;范陶峰;;土遗址防风化加固材料的研制及加固性能比较研究[J];东南文化;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和法国;谌文武;韩文峰;;PS材料加固遗址土室内试验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王觅;闫增峰;;汉阳陵地下博物馆防结露分析研究[A];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闫晶晶;;历史保护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及对策——以西安古城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何伟俊;;浅谈彩绘文物保护实践的经验教训[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景科;谌文武;孙满利;李最雄;王旭东;;不同浓度PS滴渗夯土墙表面渗透直径的分布规律[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平;陈志龙;;利用地下空间保护历史文物模式探讨[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楠;潮湿环境下砖石类文物风化机理与保护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晓东;古代夯土建筑动力响应及抗震保护[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杨富巍;无机胶凝材料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4 孙满利;吐鲁番交河故城保护加固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周环;潮湿环境土遗址的加固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程霏;文物建筑保护的可拓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和法国;交河故城崖体裂隙灌浆加固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任非凡;南竹加筋复合锚杆锚固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邵明申;PS加固对非饱和遗址土的渗透特性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梁涛;新疆苏巴什佛寺遗址保护加固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胤;我国历史类博物馆室内设计项目的实践与反思[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1年
2 刘莹;封闭空间半无限大土体的热湿耦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怡;地下土遗址博物馆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戴宁;高昌故城土遗址保护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霍续东;西北地区土遗址博物馆的生态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樊俊喜;汉阳陵生态修复过程中景观要素表达形式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宪朝;PS渗透加固潮湿环境土遗址效果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季晓玲;遗址博物馆建筑与遗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和法国;岩土工程加固新材料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周湘华;覆土型博物馆建筑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屈建军,王家澄,程国栋,李芳,俎瑞平;西北地区古代生土建筑物冻融风蚀机理的实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1期
2 吴晓丛;王保平;李库;;全新的地下遗址博物馆——西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J];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02期
3 孙满利;李最雄;王旭东;谌文武;;环境对交河故城破坏机理研究[J];敦煌研究;2007年05期
4 严耿升;张虎元;王旭东;张艳军;;古代生土建筑风蚀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敦煌研究;2007年05期
5 屈建军,张伟民,王远萍,,贺大良,戴枫年,文子祥,王家澄;敦煌莫高窟古代生土建筑物风蚀机理与防护对策的研究[J];地理研究;1994年04期
6 黄克忠;;遗址保护方案现存问题剖析[J];东南文化;2009年03期
7 宋义;郭芬;谷松海;;X射线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煤灰中的12种成分[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06期
8 秦波涛,李增华;利用SF_6气体测定矿井漏风技术[J];河北煤炭;2002年01期
9 高冬梅;博物馆地下空间的利用[J];建筑学报;2004年05期
10 张平;陈志龙;李居西;;汉阳陵帝陵遗址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建筑学报;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克先;;骤发洪水滞后演算预报模型[A];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暨2006年水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水文水资源新技术应用)[C];2006年
2 苏异才;夏瑛;任一鸣;欧鹏;郭朝晖;赵敏;;基于性能预报模型的板坯余材动态充当系统[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志辉;张国威;刘玲瑞;;自适应修正预报模型[A];新疆水利学会获奖论文集(1989-1998)[C];1999年
4 周文志;唐熠;蒋运志;伍秀莲;李岩;言桂兴;;桂林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报模型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4年
5 杨晓江;李双江;张彩东;张洪波;;RH精炼脱氧过程铝含量预报模型[A];2012河北省炼钢连铸生产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芮勇;金丕彦;;BP网预报模型的建模方法及应用[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赵寿云;向绪和;瞿光祥;龙先鹏;;三元洪水汇流演算方法及预报模型简介[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陈丽红;甘祥根;杨冬保;;基于Matlab神经网络连阴雨预报模型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刘松泉;项云法;;好溪流域洪水气候特征及水位预报模型[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王继敏;武靖源;;基于投影寻踪网络算法的资产损失率预报模型研究[A];第二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徐清华;黄委启动黄河水污染预警预报模型建设[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张跃进;热轧带钢力学性能预报模型实现在线应用[N];中国冶金报;2006年
3 楼t林邋邱中炎;海洋二所两项成果通过省科技奖初评[N];中国海洋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冀鸿兰;黄河内蒙段凌汛成因分析及封开河日期预报模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抗彬;新疆下坂地水库冰雪融水径流预报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2 张领见;洪泽湖以上中长期来水预报模型研究及应用[D];河海大学;2007年
3 修旭;基于点关联预报模型的抚顺发电厂边坡变形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许春青;滑坡预测预报模型比较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付典龙;鄱阳湖退田还湖后水位预报模型及应用[D];南昌大学;2007年
6 邓娟;三峡水库入库径流中长期预报模型研究及系统开发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郦伟;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模型及软件开发研究[D];江苏大学;2006年
8 林于渊;基于RS-SVM的雷电预报模型[D];南昌大学;2012年
9 王伟平;水利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10 梅金娟;长江下游河段水位预报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24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82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