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先秦至北宋汾河流域城镇体系的演变
本文选题:汾河流域 + 城镇体系 ; 参考:《史林》2014年06期
【摘要】:早在史前时期,汾河流域下游已经出现"城"。秦汉时期不断向北扩展,魏晋南北朝始出现具有军事性质的"镇"。因战争频发,汾河流域的城镇体系停滞不前。隋唐时期的安定局面使汾河流域城镇体系得以重建。到宋元两朝,"镇"的含义逐渐广泛,许多交通要冲之地、商业集散之地也成被纳入"镇"的范畴。汾河流域城镇的密度、分布、类型演变,基本呈现逆流而上的发展态势,这一体系的形成是自然及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长时段考察,汾河流域的城市发展历程基本符合"双核结构"理论模式。
[Abstract]:Early in the prehistoric perio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Fenhe River has appeared "city." Qin and Han dynasties continued to expand to the north,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egan to have a military nature of the town. Due to frequent wars, the town system of Fenhe River Basin stagnates. The stability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llow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own system of Fenhe River Basin. By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meaning of "town" was gradually widespread, and many places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ercial distribution were brought into the category of "town". The evolution of density, distribution and type of towns in Fenhe River Basin basically presents a trend of development against the current. The formation of this system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ac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From the long-term investigati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course of Fenhe River Basin basically accords with the "double core structure" theory model.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历史流域学的理论与实践”(13FZS041);国家社科基金(11BJY049)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330)〕
【分类号】: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2 王尚义;太原盆地昭余古湖的变迁及湮塞[J];地理学报;1997年03期
3 邓祖涛;陆玉麒;;汉水流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1期
4 赵淑清;;明清时期汾河入黄段河道变迁的原因分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张锟;论东下冯类型的族属[J];中原文物;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万忠;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铭予;王春斌;;东周时期三晋地区的北方文化因素[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2 王保林;;琅邪的历史变迁[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古帅;;历史时期太原盆地湖泊变迁的地名透析[J];沧桑;2010年04期
4 王琛,陈建国;沪汉两地经济合作之我见——兼论武汉-上海双核结构模式的发育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5 ;Externalities,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年04期
6 杜娟;戴宾;;双核结构模式与成渝双核城市[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年02期
7 颜杰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试探[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0年02期
8 李平华;于波;;城市区位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城市问题;2006年08期
9 边美婷;马晓冬;赵洁;车前进;;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结构分析[J];城市问题;2008年08期
10 陈义勇;刘涛;曹广忠;屈伸;;常德市域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演变[J];城市问题;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杜娟;戴宾;;双核结构模式与成渝双核城市[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郭正堂;侯甬坚;;第1章 黄土高原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变化概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覃成林;吕化霞;;山东经济空间分异型式及其成因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4 王连葵;;河套和岱海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5 李春洋;;区域空间增长结构:从双核主导到双圈联动——论双改革试验区背景下的大武汉经济区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春洋;;区域空间增长结构:从双核主导到双圈联动——论双改革试验区背景下的大武汉经济区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于涛方;秦新光;;巨型城市区多中心结构:国外案例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分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长林;孟颖;;天津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门户城市[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杨馥源;政府间关系与城市治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王珂;当代中国专区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周仁标;省管县改革的动因、困境与体制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生春;肖洪浪;;两千年来黑河流域水资源平衡估算与下游水环境演变驱动分析[J];冰川冻土;2008年05期
2 邓辉;论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环境变迁”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阙维民;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兼论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4 孟万忠;;古地图与现代空间数据的河道变迁研究——以清代潇河为例[J];测绘科学;2011年02期
5 黄秉维;地理学一些最主要的趋势[J];地理学报;1960年03期
6 楼桐茂,杜榕桓;山西汾河地堑水系演变的初步观察[J];地理学报;1960年03期
7 刘昌明,钟骏襄;黄土高原森林对年径流影响的初步分析[J];地理学报;1978年02期
8 王绍武,赵宗慈;近五百年我国旱涝史料的分析[J];地理学报;1979年04期
9 张汉雄;黄土高原的暴雨特性及其分布规律[J];地理学报;1983年04期
10 郭敬辉,刘昌明;水文学的地理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J];地理学报;198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超艺;明以来海河南系水环境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64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964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