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冀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分布规律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6-01 13:26

  本文选题:冀东地区 + 新石器时代 ; 参考:《山地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冀东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中间地带,是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在文化发展与传承中占有特殊地位。本文以冀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和该地区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建立了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冀东地区815个古聚落遗址的GIS数据库,对冀东地区聚落遗址分布密度、分布重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海拔高程、坡度、距河流远近等环境因子对不同时期聚落遗址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分布的平均密度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由新石器时代的10.73×10~(-4)个/km~2到青铜时代的58.8×10~(-4)个/km~2;聚落遗址分布重心由燕南丘陵区(30×10~(-4)-36×10~(-4)个/km~2)转移到燕北山地地区(195×10~(-4)-234×10~(-4)个/km~2);(2)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聚落遗址集中分布在距河流中心线3 km以内的区域,但青铜时代3km缓冲区以外的聚落遗址比例升高,濒河性呈减弱趋势;(3)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变迁表现出明显的由低海拔(50 m)到较高海拔(500-1000 m),由低坡度(3°)到较高坡度(7°-15°)转移的趋势;(4)环境变化对平原地区聚落遗址的影响远大于山区。
[Abstract]:Eastern Hebei is located in the Inner Mongolia Plateau, the Northeast Plain and the Middle Zone of North China Plain, which is the transitional zone of nomadic culture and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nd occupies a special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e. Taking the Neolithic to Bronze Age settlement sites in East Hebe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GIS database of 815 paleosettlement sites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the Bronze Age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ArcGIS software and SRTM DEM data with a resolution of 30 m in this area.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and center of gravity of settlement sites in eastern Hebei were analyzed, and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elevation, slope and distance from river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 sit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density of Neolithic to Bronze Age settlement sites is increasing steadily. From 10.73 脳 10 ~ (-4) of neolithic age to 58.8 脳 10 ~ (10) ~ (-4) of Bronze Ag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 sites from 30 脳 10 ~ 10 ~ (-4) ~ 36 脳 10 ~ (-4) / r ~ (-1) / m ~ (2) of settlement sites in the hilly area of South Yan) to Yanbei mountainous area (n = 195 脳 10 ~ (-10) ~ (-4) 脳 10 ~ (10) / m ~ (-4) / km ~ (2 / m ~ (2) from Neolithic Age to Bronze Age settlement sit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river from the river to the Bronze Age. The area within 3 km of the centerline, But the proportion of settlement sites outside the Bronze Age 3km buffer zone increased, The change of Neolithic Age to Bronze Age settlement site showed a significant trend from low altitude to 50 m) to higher altitude (500-1000 m), from low slope (3 掳) to higher slope (7 掳-15 掳). The impact of settlement sites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mountain areas.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157,41171166)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2015205107)~~
【分类号】:K8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D.M.Suratissa;汤卓炜;高秀华;;吉林通化王八脖子聚落遗址区古生态概观[J];边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2 ;最古 原始人沉睡5000多年终被唤醒 最大 牧羊人踩踏面积8万平方米终还完好 内蒙古发现史前大型聚落遗址[J];中国地名;2011年10期

3 袁延胜;;三杨庄聚落遗址与汉代户籍问题[J];中原文物;2012年03期

4 郭媛媛;莫多闻;毛龙江;王守功;李水城;;山东北部地区聚落遗址时空分布与环境演变的关系[J];地理学报;2013年04期

5 王振寰;;安徽江淮地区周代聚落遗址形态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6 毕硕本;陆良虎;毕胜杰;石银;;史前聚落遗址三维拾取与精确分布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3年10期

7 吉平;张文惠;;内蒙古通辽市哈民聚落遗址[J];内蒙古画报;2014年02期

8 安志敏;;中国史前农业概说[J];农业考古;1987年02期

9 孙家洲;;从内黄三杨庄聚落遗址看汉代农村民居形式的多样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刘晋祥;董新林;;浅论赵宝沟文化的农业经济[J];考古;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戴雪荣;赵敏;朱伟峰;师育新;何小勤;;苏州环澄湖地区席墟聚落遗址的计算机模拟[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戴雪荣;丁金龙;俞立中;师育新;;苏州环澄湖地区席墟聚落遗址的发现及意义[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戴雪荣;丁金龙;俞立中;师育新;;苏州环澄湖地区席墟聚落遗址的发现及意义[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汤卓炜;苏拉提萨;;中国东北通化万发拨子聚落遗址动物遗存初步分析——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魏晋时期[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5 苏拉提萨;汤卓炜;;中国通化万发拨子聚落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魏晋时期生态概观[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6 王子祥;刘国祥;;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出土的石器探讨古人对矿物岩石的认识与利用[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文军;汉川发现新石器环壕聚落遗址[N];湖北日报;2005年

2 刘思波;塔峪发现3000年前聚落遗址[N];抚顺日报;2008年

3 记者 张苗;东天山地区5处古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遗址保护规划出台[N];哈密报(汉);2008年

4 记者 谢庆 通讯员 王海勤;荥阳发现特大古聚落遗址[N];郑州日报;2008年

5 记者 伍华余;胡达古拉到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遗址调研[N];通辽日报;2012年

6 王长山 浦超;东川发现战国前聚落遗址[N];云南经济日报;2013年

7 记者 宝玉;巴里坤发现大型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N];哈密报(汉);2006年

8 记者 李燕锋;新区发现原始社会晚期大型聚落遗址[N];洛阳日报;2010年

9 记者  王瑟;新疆发现我国古代最大游牧文化聚落遗址[N];光明日报;2006年

10 通讯员李留仙;温泉县发现大型游牧民族聚落遗址[N];博尔塔拉报(汉);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海霞;山西省4.0 ka BP前后聚落遗址分布的环境驱动[D];山西大学;2016年

2 范磊;查海聚落遗址陶器分析及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7年

3 田小红;新疆尉犁营盘墓地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64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964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1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