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甲骨学研究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oracle bone learning, Guo Moruo can be regarded as a very important person. His works on oracle bone science mainly include the compilation of inscriptions, the compilation of the essence of Yin Qi, the study of oracle bone characters, the theory of Yin Yu, and so on. Guo Moruo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ollection and publication of oracle bone materials,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oracle bone characters, some rules of oracle bone study itself and the study of the social history of Shang Dynasty by using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Therefore, the further discussion of Guo Moruo's research on oracle bone and its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can provide us with guidance on the method of further studying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Guo Moruo's four monographs and letters about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and probes into Guo Moruo's oracle bone stud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status quo of the study, Guo Moruo's life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oracle bone science. The second chapter makes a whole inquiry into the compilation of ci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essence of Yin. Chapter three probes into the study of oracle bones and Yin Yu respectively.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studying oracle bones by some letters related to Guo Moruo's study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7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蒲仕江;;书讯[J];郭沫若学刊;2011年02期
2 刘悦坦;;主体思维与学科壁垒——再谈郭沫若研究中的时空关系[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杨玉英;廖进;;1978年以后英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综述[J];郭沫若学刊;2011年02期
4 张勇;;建国后郭沫若两篇佚作笔名考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税海模;;中西撞击中隆起的文化峰峦——我的郭沫若观[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编后记[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稿约[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4 辰;;郭沫若研究学者代表团访日[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5 阎焕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待郭沫若和郭沫若研究[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6 陈永志;;从“球形发展的天才”说开去——关于“郭沫若观”及如何建设“郭沫若观”的思考[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7 ;编后记[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8 ;悼念马良春同志[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9 张武军;;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郭沫若1936年以来的诗文分析[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10 ;编后记[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展雨;中日学者关注郭沫若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对郭沫若研究的“补课”[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雷永莉;是郭沫若给了我力量[N];太原日报;2011年
4 记者 陈菁霞;学界呼吁“客观探讨郭沫若”[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郭胜强;甲骨学殷商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N];中国文物报;2011年
6 翟清福;还学术一片净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冯勇;五国专家、学者研讨 “郭沫若抗战思想文化”[N];乐山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祝晓风;郭沫若研究:希望与挑战[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陈俐;还原历史和生命个体的真实[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陈新 王建锋;“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乐召开[N];乐山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占彪;“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宫下正兴;以日本大正时代为背景的郭沫若文学论考[D];山东大学;2006年
3 陈爱民;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梅军;殷商西周散文文体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5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谭飞;罗振玉文字学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8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9 孟晖;“传记式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雯雯;郭沫若的甲骨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静;建国初期郭沫若的多重身份与文学家形象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台丽静;郭沫若与日本[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严晓英;郭沫若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宋楠;自然的对象与不自然的审美[D];吉林大学;2008年
6 王兴盛;民国时期郭沫若演讲及演讲辞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宇;“自我”形象的塑造、改写与重构[D];西南大学;2008年
8 律岚;在自由与充沛的活力中翱翔[D];吉林大学;2008年
9 符丹;郭沫若古文字整理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王s,
本文编号:2336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33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