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宏观聚落研究
[Abstract]:Study on the settlement of Liangzhu Culture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flected by the three settlement forms is a macroscopic study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settlement. As Liangzhu culture is located around Taihu Lake area has not carried out a regional system investigation. Fortunately, mor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is area, and the Liangzhu Culture sites are rich in information, which can make up for this shortcoming. At the same time, most of the sites of Liangzhu Culture have been excavat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high grade cemeteries is large, so the basis of 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these cemeteries.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iangzhu culture research, the site of Liangzhu culture and the cemetery are generally one-to-one relationship, so a cemetery can generally represent a village. Such a situation is beneficial to the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settlements.
【作者单位】: 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
【分类号】: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苏吴江梅埝龙南遗址1987年发掘纪要[J];东南文化;1988年05期
2 王岳群;江苏武进姬山遗址调查[J];东南文化;1998年04期
3 ;江苏昆山市绰墩遗址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2000年01期
4 孙林;高蒙河;;江南海岸线变迁的考古地理研究[J];东南文化;2006年04期
5 戴尔俭;从聚落中心到良渚酋邦[J];东南文化;1997年03期
6 ;吴江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1999年03期
7 金诚;;江苏昆山陈墓镇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通讯;1957年01期
8 金诚;;江苏昆山陈墓镇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59年09期
9 梅福根;;江苏吴兴邱城遗址发掘简介[J];考古;1959年09期
10 ;上海市松江青浦两县古遗址调查[J];考古;1961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明;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2 郑小炉;;东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镇”——古越族向岭南迁徙的一个例证[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3 潘根生;对追溯杭茶源的几点质疑[J];茶叶;2005年03期
4 贺云翱;;“长江文化”与“考古学”刍议[J];长江文化论丛;2001年00期
5 吴桂兵;季海群;;长江流域龙山时代玉器概述[J];长江文化论丛;2002年00期
6 张卉颜;;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时期陶釜的研究[J];长江文化论丛;2012年00期
7 程义;;宋真宗天禧二年林屋洞道教投龙遗物简介[J];中国道教;2010年01期
8 郭明;试论崧泽文化分期[J];东方博物;2004年02期
9 项坤鹏;;龙泉窑研究综述[J];东方博物;2008年01期
10 赵晔;;良渚文化石器装柄技术的重要物证[J];东方博物;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宗尧;余国春;董学发;骆丁;宋明义;;河姆渡早期文化发展中断原因初探——来自田螺山剖面的新证据[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2 梅华全;;闽越与吴越陶瓷的比较研究[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蔡运章;;战国圜钱概论[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C];2002年
4 梅华全;;闽越与吴越陶瓷的比较研究[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王蕴智;;中原地区与汉字体系的早期形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3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金鑫;综合地球物理考古方法的应用可行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崔英杰;江淮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张瑞虎;长江口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东亚夏季风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7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8 李婵;上古三代秦汉玉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周晴;河网、湿地与蚕桑[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钟媛;苏州澄湖古湖沼洼地沉积记录揭示的古环境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常荩心;郑州地区二里头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伟;良渚文化玉璧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历程[D];吉林大学;2011年
4 孙战伟;夏商时期陶大口尊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殷旭;南宋淀山湖区圩田水利系统的初步探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冯倩;浙江宋元时期桥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赵慧博;良渚文化古玉与仿古鉴别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8 王琼;“后羿代夏”的考古学观察[D];郑州大学;2011年
9 方玲;下冯塘遗址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田新艳;昙石山遗址聚落与环境考古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诚,程鹏,卢春成,王文;长江三角洲及苏北沿海地区7000年以来海岸线演变规律分析[J];地理科学;1996年03期
2 陈吉余;长江三角洲江口段的地形发育[J];地理学报;1957年03期
3 吴维棠;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看杭州湾两岸的全新世古地理[J];地理学报;1983年02期
4 黄宣佩,张明华;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J];东南文化;1987年01期
5 苏秉琦;太湖流域考古问题——1984年11月17日在太湖流域古动物古人类文化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J];东南文化;1987年01期
6 钟民;江宁汤山点将台遗址[J];东南文化;1987年03期
7 吴建民;长江三角洲史前遗址的分布与环境变迁[J];东南文化;1988年06期
8 芮国耀;浙江史前文化初论[J];东南文化;1989年06期
9 赵玉泉;武进县淹城遗址出土春秋文物[J];东南文化;1989年Z1期
10 许顺湛;论良渚文化中原始宗教的规范化[J];东南文化;199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薇君;浅论良渚文化的建筑[J];南方文物;2000年01期
2 周玮;安徽含山凌家滩祭坛的初步研究——兼及良渚文化祭坛[J];东南文化;2001年01期
3 吴汝祚;良渚文化礼制的形成及其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李之龙;;良渚文化社会形态探析[J];考古;2002年09期
5 蒋卫东;自然环境变迁与良渚文化兴衰关系的思考[J];华夏考古;2003年02期
6 张忠培,杨晶;《瑶山》——研究良渚文化必读的著作[J];文物;2004年06期
7 范立君 ,胡宁;寻找失落的文明——读《中国5000年文明第一证: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国》[J];中国出版;2005年05期
8 钟礼强;;略论昙石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关系[J];东南文化;2005年06期
9 刘斌;;华夏文明的曙光从这里升起——良渚文化发现70周年纪事[J];今日浙江;2006年23期
10 ;传承良渚文明 创建北秀明珠——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情况介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徐日辉;;良渚文化与文明时代初探[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2 曹文心;王政;;艺术拆半与巫术象征——论良渚文化的美学文化学意蕴[A];东方丛刊(1999年第4辑 总第三十辑)[C];1999年
3 王心喜;;“小人物”发现“大文化”——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评传[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4 杜树志;;一件“良渚文化”时期木鱼加固和脱盐脱水的文物保护研究[A];第六届中国木材保护大会暨2012中国景观木竹结构与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2橡胶木高效利用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慧 市报道组 郁欢;良渚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N];浙江日报;2001年
2 记者 任建明 区报道组 唐永春;良渚文化时期社会结构复杂[N];浙江日报;2005年
3 记者 刘慧;全国良渚文化研讨会出新说[N];浙江日报;2005年
4 通讯员 胡伟全 记者 葛树法;余杭良渚将打造成旅游强镇商贸重镇[N];江南游报;2007年
5 记者 郑慧;丘承墩良渚文化“拨云见日”[N];无锡日报;2006年
6 本报驻浙江记者 江仁 实习记者 程云;传承古镇文明 创建北秀明珠[N];中华建筑报;2007年
7 顾学松;良渚古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N];光明日报;2007年
8 郭琳;71年良渚文化就这样一页页地被翻开[N];杭州日报;2007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步路洛;杭州“良渚古城”论争的来龙去脉[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撰文 徐玲芬;走近良渚(上)[N];嘉兴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汪洋;广富林良渚先民体质及文化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朱怡芳;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3 刘演;杭州湾顶部全新世中期环境演变与良渚古城—塘山大坝的建造[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郭明建;聚落形态与玉器生产[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月光;良渚文化陶,
本文编号:2337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337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