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辉煌壮丽:夏商周三代青铜艺术审美特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7 11:26
【摘要】:中国的青铜时代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形成,经夏商周三代,是人类社会摆脱原始,超越野蛮,进入文明阶段的蒙醒期。夏商周青铜器是中国美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遗存,三代青铜文明是我国青铜时代的亮丽篇章。三代青铜艺术造型端庄凝重,浑厚古朴,制作精美,纹饰夸张而丰富,描绘了夏商周三代人的真实生活,体现了三代的文化与思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三代青铜器庄严厚重,崇高壮美的审美情感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整体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体现。三代青铜艺术充分体现了自身的特殊性文化内涵,显示出一种特有的辉煌壮丽的崇高之美,是华夏艺术文明一份宝贵遗产。 第一章主要从生产力的发展与思想观念的推动、制器尚象造物原则以及青铜材料的发现与工艺的进步三个大的方面考查分析三代青铜艺术造型产生的条件背景,同时简要分析了三代青铜艺术造型特征的形成原因。并结合造型设计理论,依据制器尚象的造物原则对三代青铜艺术造型进行分析,了解其结构与造型所具有的象征意义,逐步揭示出其在造型与纹饰功能上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质。三代青铜器的设计制作者为便于思想观念的表达而善于打破时空的局限,在中国文明史上率先开创性的创造了一个多维造型的艺术领域。三代青铜艺术已不仅仅是二维空间的平面形态,三维空间的立体构成,它更具有四维空间的时间性。 第二章从三代青铜器纹饰图像功能演变,主要的装饰纹样以及三代青铜纹饰的内在意蕴这三个小节来分析研究三代青铜纹饰的审美特征。青铜器物形象的可读性、视觉的直观性以及表现的动态性,揭示了三代青铜艺术的“辉煌壮丽”特征。在文化多元化时代对三代青铜文明进行纹饰与造型文化角度的研究与分析,探析其造型动机、思维以及设计表现技巧,有利于梳理三代青铜文明的艺术脉络,对挖掘三代青铜艺术视觉造型的审美本源,深入理解三代青铜造型观和文化观有着重要的意义。三代青铜艺术纹饰中大量出现的兽面纹,龙纹和凤鸟纹,人物纹等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为脚本而进行地绘画艺术形式的处理和加工。其立意造象,以象尽意,把绝对空间和意度空间化为一体,是具象和抽象融为体的意象表现。如果说青铜器造型作用于人的感官是形式因素,那么纹饰则表现了神话与现实交织的具体形象,是形成青铜器精神内容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主要从三代青铜艺术“辉煌壮美”的审美特质及其文化渊源方面进行探讨。第节通过三代青铜礼器内涵与社会功能阐述三代青铜礼器所传达的礼仪思想,分析其沟通天地的功能与作用。从中推论出了中国古代礼仪美术的发展脉络和象征性的特征,论证了三代青铜艺术的“辉煌壮丽”的美审美特质,第二节主要从中国古典美学与哲学方面说明考证辉煌壮丽美这一概念的渊源,以及三代青铜文明所体现出来的宇宙观与其刚柔相济的哲学观等。中国古典美学中蕴藏的“优美与壮美”是由“阴阳学说”和中华民族对宇宙天刚地柔思想演化而来的。在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中,属于壮美的形象都表现出雄伟,健拔,是一种宏伟、瑰丽、雄壮之美。在艺术领域的范畴中,辉煌壮丽则是体现一种磅礴的气势雄浑的力量。而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青铜文明”是我国文明史上的一次高峰。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形式意味有力彰显了“辉煌壮丽”的崇高之美。 对于三代青铜文明的研究,应该将其融入中国古代礼仪美术大的环境中进行分析。三·代青铜文明表达了夏商周三代人的生活和祭祀观念,传递了其“辉煌壮丽”的审美功能。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三代青铜的造型、纹饰艺术等的形式特征是意象性的。在外部形式上表象为一种来自于自然形式而又具主体幻觉、想象色彩的特征;在构型过程中,表现为既超于意义的自由形式构成又受意义制约的活动特点;在审美形态上,表现为造型纹饰符号虽具有自身审美品质但有和其他类型有着一定的联系;其符号的内在涵义上,审美情感并不是纯粹的,它包含了三代人宇宙观的认识特点,以及大量的实用功利价值观。 毫无疑问,中国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审美特质是在其漫长的创造过程中形成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7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梁容若;中国丧葬制度之回顾与前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05期

2 姚文放;“阳刚之美”和“崇高”的系统论辨析[J];江汉论坛;1987年09期

3 张懋昒;;西周青铜器断代两系说刍议[J];考古学报;2005年01期

4 iJ根;丁家盈;;司母戊大鼎的合金成分及其擠造技术的初步研究[J];文物;1959年12期

5 高至喜;;商代人面方鼎[J];文物;1960年10期

6 胡厚宣;;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下篇)[J];文物;1974年08期

7 张国庆;中国美学对“雄伟”、“秀丽”的体系式研究——《二十四诗品》壮美论、秀美论解析[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3期

8 黄艳兰;;崇高与壮美:中西两种审美范畴的异同[J];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2337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337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8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