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甘肃省东乡县林家遗址保护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6 20:53
【摘要】:位于东乡族自治县的林家遗址是一处以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为主,兼有齐家文化,同时含有汉代、唐代墓葬的大型聚落遗址。目前探明的遗址面积达37.42ha,主要分布在破四角、阴洼地、秋粮地三块台地。林家遗址内涵丰富,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跨越史前、秦汉、唐宋诸朝代,历时5000多年。该遗址的发现对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的发展历史脉络与关系的研究意义非凡,在考古学界影响深远。林家遗址自从被发现以来,长期遭受各种各样的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加之没有设置专职保护管理机构,其保存现状十分堪忧,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以林家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世界上遗址主流的保护和展示现状,作为林家遗址保护规划工作的参考。文章对林家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本体保存现状、周边环境、交通现状、管理现状、利用现状等进行了评估,总结出遗址目前所面临的主要威胁。针对遗址的边坡问题,通过现场取样、室内实验、FLAC3D数值模拟等对不同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在完成对林家遗址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对林家遗址的保护规划和展示利用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林家遗址总体上保存现状较好,地下部分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和扰动,仅地表和近地表部位受到部分破坏。目前对遗址产生威胁的有非法盗掘,水对地下遗迹遗物的侵蚀,盐分的腐蚀作用,遗址边坡局部坍塌,平田整地改变遗址原有风貌,因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遗址区内开挖等诸多因素。(2)本文以林家遗址的本体保护和周边环境保护为核心,设置了林家遗址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确定了盗洞、坍塌边坡、排水沟、坟包、电线杆等的分布位置并对其数量进行了统计。针对盗洞、水分侵蚀、盐分腐蚀、边坡坍塌、平整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开挖等不同的病害类型提出了不同的保护防治措施,对遗址周边的环境整治工作给出了建议,同时确定了遗址后期的考古工作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3)在展示方面提出建立遗址公园,在保证遗址本体、遗迹、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对林家遗址的展示方式进行分区分类,主要展示方式有展厅展示、标示展示、陈列展示、体验展示和模拟展示等,并对林家遗址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规划;使林家遗址吸引世人的目光,将其璀璨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现出来。
[Abstract]:Located in Dongxiang Autonomous County, Linjia site is a large settlement site with Majiayao culture as the main type and Qi family culture as well as Han Dynasty and Tang Dynasty tombs. At present, the area of the site is 37.42 ha. it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ree terraces: broken four corners, shady depressions and autumn grain. Linjia site is rich in connotation, unearthed more than 3000 precious cultural relics, spanning prehistoric, Qin, Ha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lasted for more than 5000 years. The discovery of the sit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relationship of Majiayao culture, Qijia culture and Xindian culture in Ganqing area, and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archaeological circle. Since Linjia site was discovered, it has suffered a variety of man-made damage and natural destruction for a long time. In addition, it has not set up a full-time protection management agency, its conservation status is very worrying, protection planning work is urgent. This paper takes Linjia sit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protection and display of the mainstream sites in the world, and serves as a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Linjia ruins.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Linjia site, the status quo of its preservation, its surroundings, traffic,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threats to the site at present. The slope stability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was analyzed by site sampl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FLAC3D 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full evaluation of Linjia site, the protection planning and demonstration utilization of Linjia site are discuss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status quo of Linjia site is generally good, the underground part is not damaged and disturbed, only the surface and near surface are partially destroyed. At present, those who threaten the site are illegal excavation, erosion of underground relics by water, corrosion of salt, partial collapse of site slopes, and leveling fields to change the original features of the site, because of the roads. Power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site excavation and other factors. (2)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Linjia site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s the c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Linjia site protection scope, construction control zone, environmental coordination area, The distribution of burglaries, collapsing slopes, drains, grave bags, telephone poles and so on is determined and the number of them is counted. Aiming at different types of diseases, such as burglaries, water erosion, salt corrosion, slope collapse, leveling of land and excavation of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different measures to protect and control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sit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work around the site.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task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of the archaeological work in the later stage of the site are determined. (3) in the aspect of displa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ite park is propose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site itself, remains and cultural relics. The display methods of Linjia site ar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areas, including exhibition hall, display, experience and simul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injia site infrastructure is planned. Linjia ruins attract the eyes of the world, its resplend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show.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想;;关于郑州商城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2期

2 幸军;;守护城市经典文化:重庆抗战遗址的抢救与保护[J];红岩春秋;2010年05期

3 张松涛;;厘清遗址公园的工作根本[J];风景园林;2012年02期

4 丁国明;圩墩遗址公园[J];江苏地方志;1996年03期

5 郝婕;;遗址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生活”方式及意义[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10期

6 冯骥才;;请不要遗址公园化[J];报刊荟萃;2010年10期

7 纪彭;;80年代的整修与保护 从废墟到遗址公园[J];文史参考;2010年19期

8 张秋艳;;浅谈遗址教育功能的利用[J];文物建筑;2012年00期

9 赵秀清,赵莉莉;绥远古城城墙遗址公园的保护与规划构想[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S3期

10 赵荣;陕西大遗址的保护[J];文博;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军;;从西安曲江新区六大遗址公园建设看公园建设管理与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传承[A];中国公园协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2 倪士毅;;浅谈“南宋故宫遗址公园”的建设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1986年

3 王t ;;整修西洋楼遗址的一次现场讨论会[A];《圆明园》学刊第二期[C];1983年

4 华冠球;陈浩;;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整修规划方案 方案三[A];《圆明园》学刊第四期[C];1986年

5 ;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整修规划方案 方案五[A];《圆明园》学刊第四期[C];1986年

6 华芳;王沈玉;;转型发展背景下城市遗址的保护利用研究——以杭州市南宋临安城遗址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7 孙凤岐;;发掘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古卫城风貌——永宁古卫城遗址公园设计稿[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孙凤岐;;发掘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古卫城风貌——结合永宁古卫城遗址公园设计[A];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分会场论文集[C];2002年

9 张祖群;;环境保护:大遗址可持续发展的基点[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10 蔡晴;;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价值取向——以南京明代官城、城墙遗址公园为例[A];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小康社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上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博卓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爽;“七三一”遗址将规划建成战争遗址公园[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实习记者 沈仲亮;哈尔滨将建“731”战争遗址公园[N];中国旅游报;2009年

3 何勇海;警惕“遗址公园化”愈演愈烈[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4 何勇海;给遗址与公园划一条清晰界线[N];太原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柳晓宁;建设遗址公园是对古代遗址最好的保护方式[N];鹤壁日报;2014年

6 记者 李薇帆;废弃矿坑将变矿山遗址公园[N];重庆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徐锦忠;万年仙人洞遗址:凤凰涅i肹N];江西日报;2003年

8 牛建宏;遗址公园建设何去何从[N];中国建设报;2003年

9 舒琳;731:不能忘却的记忆[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蒋太旭;武汉工业遗址公园:为工业名城留下特殊历史[N];中国文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彭历;北京城市遗址公园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鲍沁星;杭州自南宋以来的园林传统理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迪;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遗址地居民知情权与参与权问题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何婷;城墙遗址保护中的展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3 樊淳飞;遗址保护建筑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4 马丹丹;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惠昭;史前遗址的展示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谢英豪;基于产业互动的西安地区遗址公园开发模式和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7 贾凌云;考古城址展示及博物馆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8 曹海云;都城类遗址的展示方式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9 潘臻;大遗址保护视野下的牛河梁遗址展示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李风歧;基于遗址保护和古迹再现的当代建筑地域性表达[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666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3666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3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