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园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5 08:13
【摘要】: 秦始皇帝陵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埋藏最丰富帝王陵园之一,它不仅是因为其壮观的规模、巍峨的建筑、丰富的埋藏品称著于世,更因其蕴含着巨大综合价值而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秦始皇帝陵考古是中国现代考古史乃至世界考古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成就。本文旨在根据秦始皇帝陵最近十年来的考古资料,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借鉴环境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将秦陵考古资料置于先秦与秦汉社会的时间与文化变迁的结合点上,通过纵向资料的类比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寄希望于主要通过对秦始皇帝陵园设计理念的探讨,进而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状况,尤其是秦始皇本人的精神文化追求。 该文通过对秦始皇帝陵的建造时间周期、文物遗存分布和环境互动关系、封土建筑、三出阙、外藏系统、排水工程、地宫水银、墓道结构、设计理念等涉及秦始皇帝陵陵寝制度方面重大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得出了如下的创造性成果或重要见解: 秦始皇帝陵园的所有遗存,为李斯担任丞相后建造的,前后只有十年左右,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是近四十年建造的成果;秦陵文物遗址的布局与水文环境有着强烈的互动关系; 秦陵封土的实际高度和文献记载之间差距很大,其原因是秦末农民战争的发生导致陵墓建设突然停工造成的,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因为测点或文献记载差错造成的;匪夷所思的封土下高出地面30米的台阶式墙状夯土台及附属建筑,是供皇帝灵魂出游使用的; 秦陵发现中国古代时间最早的三出阙,揭示了秦帝国时期具有最高等级建筑物标志的规模及形状,它是构成秦帝国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在整合西周以来阙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的建筑形式,影响古代两千多年; 前所未有的181座陪葬坑构成了秦始皇帝陵的外藏系统,该系统是皇帝集权专制下政治体制下中央政府官署机构和皇宫管理机构在地下的模拟再现; 考古发现的秦陵地宫阻排水系统是文献中的“穿三泉”和“下锢三泉”工程,其研究成果改变了两千年来人们对此的种种误判; 地宫中以水银来展示秦帝国的山川江河大海,是秦帝国及帝国皇帝理念下的产物,,是秦始皇帝本人对未来世界追求的非同寻常的标志; 西汉初以来的舆论宣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妖化后的秦始皇,新的考古发现显示了秦帝国丰富多彩的政治文化生活,秦始皇帝陵园是崭新的皇帝理念下的产物,是帝国政治体制的理想化再现。
【图文】:
图3一3陶俑肩、臂接合处的制作痕迹1.兵马俑一号坑ZK0006陷葬坑为矿物颜料。陵园内外城之间的东部发现14座踞坐俑坑,踞坐俑2件。标本1二5,高68厘米,身着高领右枉袍,胸稍前挺,双臂自肘部自然弯曲,双手拳握露出袖外,置于膝上,袖口边有直径1厘米透孔,孔内贯有陶钉。标本25:1,高73厘米,姿势、服饰同前。唯握拳半露袖外。两俑均梳圆形发髻
北一阅呀一一+一一一一一 919米图7一2西门内外城间南网平剖面图础平面呈“凸”字型,南北全长46.9、宽3.2一15.3米。西侧内外城门之间也发现一组三出网。在内、外城西门之间的封闭区域内,发现一组南北相对的三出网。三出网位于司马道中部的南北两侧,东距内城城垣90米,西距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878.8
本文编号:2628337
【图文】:
图3一3陶俑肩、臂接合处的制作痕迹1.兵马俑一号坑ZK0006陷葬坑为矿物颜料。陵园内外城之间的东部发现14座踞坐俑坑,踞坐俑2件。标本1二5,高68厘米,身着高领右枉袍,胸稍前挺,双臂自肘部自然弯曲,双手拳握露出袖外,置于膝上,袖口边有直径1厘米透孔,孔内贯有陶钉。标本25:1,高73厘米,姿势、服饰同前。唯握拳半露袖外。两俑均梳圆形发髻
北一阅呀一一+一一一一一 919米图7一2西门内外城间南网平剖面图础平面呈“凸”字型,南北全长46.9、宽3.2一15.3米。西侧内外城门之间也发现一组三出网。在内、外城西门之间的封闭区域内,发现一组南北相对的三出网。三出网位于司马道中部的南北两侧,东距内城城垣90米,西距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878.8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伟刚;曹龙;;再议秦始皇帝陵墓方向与陵园方向——墓向与陵向二元结构并存的秦始皇帝陵园[J];考古与文物;201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杜林;秦始皇帝陵园的建构与营造理念[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琳琳;古遗址的高光谱数据信息提取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8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628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