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河池市新发现布努瑶铜鼓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4 05:48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笔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田野调查所获取的12面布努瑶所藏铜鼓。论文共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选题缘由和学术史回顾。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这些铜鼓进行分型研究。笔者参照学界主流的分法,将12面铜鼓与有纪年铭文铜鼓进行比较,认为它们可分为遵义型和麻江型两大类:大化瑶族自治县拉牙2号鼓应为遵义型,另外11面均为麻江型。与有纪年铭文铜鼓一起,可分为麻江A型、B型和C型3个亚型。麻江型铜鼓扁小且没有立体雕塑,这可能与其使用方式有关。因遵义型铜鼓在向麻江型演变的过程中,凸棱不断上移变浅,或缘于人们经常敲击铜鼓的腰部,而这道凸棱正是为了框定敲击部位而特意设置。第三部分主要讨论布努瑶铜鼓的功能及其起源。铜鼓在布努瑶生活中具有神器、礼器、乐器和集众等功能,它们的使用场合、方法与禁忌,均源自布努瑶史诗《密洛陀》的规定。布努瑶认为铜鼓赋予动物声音,鼓声能够祈雨,因此奉为神物,世代祭祀。铜鼓还是布努瑶最隆重的祭祀——大还愿和最重要的节日——祝著节中不可或缺的礼器,具有请神、悦神和送神的功能。第四部分认为,从古文献的记载来看,南宋淳熙年间布努瑶已分布于今河池市宜州一带,南宋末年部分迁入今大化瑶族自治县,元明清分布更广泛。布努瑶宗族家谱和迁徙史提到他们三十多代前,祖先曾因敲铜鼓庆喜事,遭土司围攻,被迫逃难。按代数推算,事件可能发生在南宋到明初期间,这证明当时布努瑶可能已使用铜鼓,应比清代地方志的记载要早。布努瑶铜鼓习俗可能在宋代已形成,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布努瑶长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中,没有文字,故而重视借助听觉和声音来完成与生存和发展相关的各种事项。铜鼓作为一种重要的声音制造源,被用来通神祭祀、召集族人、欢庆节日,成为布努瑶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世世代代崇拜铜鼓,反映了这个民族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以及希望后世发扬光大的强烈愿望。
【图文】:

铜鼓,相互关系,类型,北流型


限为春秋到西汉早期,下限到南朝。[78]姚舜安等编著的《北流型铜鼓探秘》认为北流型年代上限不到春秋时期,其铸造年代应是西汉到唐代。[79]灵山型铜鼓以广西灵山县出土的铜鼓命名,这类铜鼓的特点是鼓面伸出鼓外,鼓胸圆而向外凸,鼓腰和鼓胸之间有分界线,鼓面边缘多铸有六只蟾蜍。灵山型年代为东汉到中唐时期。西盟型铜鼓以云南西盟山区佤族使用的铜鼓为代表,主要特点是体形高而瘦,鼓胸、鼓腰和鼓足无明显分界线,腰足相连成筒形。西盟型铜鼓上限到唐代,下限到近代,延续时间很久。古代铜鼓的八个大类型中,从万家坝、石寨山型到冷水冲、遵义型再到麻江型,它们在形制和纹饰上的演变一脉相承,较为清晰,经历了由发生、发展到鼎盛、衰落的全过程。但是学界对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铜鼓与前述几个类型的关系不甚清楚。北流型发展成为灵山型的过程比较清晰,而西盟型与其他类型铜鼓的关系也难以理清。[80]古代八大类型铜鼓的相互关系表示如图(图 1)。本文主要参照 1988 年《中国古代铜鼓》对古代铜鼓的分型,结合已公布的年代比较明确的铜鼓,将所搜集到的铜鼓划分为遵义型和麻江型两大类,下文分别进行论述。

铜鼓,东兰县,广西,国际


河池市新发现布努瑶铜鼓研究2.3 小结从上文的分型可以看出,在明清时,麻江型铜鼓可分出三个亚型,其中麻江A 型由杨粲夫妇合葬墓男墓鼓这个类型演变而成。这些铜鼓的器形、鼓面和腰部凸棱与冷水冲型和遵义型有区别,这样的演变应该是有原因的。从铜鼓的形制上看,麻江型小而轻,可以固定敲击,也可以挂在敲打者的身上,一边敲击一边跳舞,气氛更加浓烈,还可以带到不同的场合使用,灵活性好(图 2)。麻江型铜鼓矮扁,张足幅度更大,在使用结束后,安放更稳当,不容易翻倒。麻江型铜鼓铸成扁小,,张足扩大,应该与使用方式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盾;;上古中国人的用耳之道——兼论若干音乐学概念和哲学概念的起源[J];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04期

2 翟国强;;北方草原文化南渐研究——以滇文化为中心[J];思想战线;2014年03期

3 梁妮;陈钰文;;论如何打造广西铜鼓文化品牌[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4 江日青;;论桂西北旅游发展中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J];传承;2010年27期

5 李昆声;黄德荣;;再论万家坝型铜鼓[J];考古学报;2007年02期

6 方志远;;“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J];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7 秦红增;万辅彬;;壮族铜鼓文化的复兴及其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袁华韬;黄万稳;唐剑玲;;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东兰县长江乡兰阳村周乐屯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梁富林;白裤瑶的铜鼓崇拜[J];河池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万辅彬,房明惠,韦冬萍;越南东山铜鼓再认识与铜鼓分类新说[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蒙有义;布努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陆遥;东兰瑶族铜鼓习俗考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2 黄文富;东兰壮族铜鼓习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3 刘智英;白裤瑶铜鼓文化及其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4 刘莉;白裤瑶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38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638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d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