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新发现布努瑶铜鼓研究
【图文】:
限为春秋到西汉早期,下限到南朝。[78]姚舜安等编著的《北流型铜鼓探秘》认为北流型年代上限不到春秋时期,其铸造年代应是西汉到唐代。[79]灵山型铜鼓以广西灵山县出土的铜鼓命名,这类铜鼓的特点是鼓面伸出鼓外,鼓胸圆而向外凸,鼓腰和鼓胸之间有分界线,鼓面边缘多铸有六只蟾蜍。灵山型年代为东汉到中唐时期。西盟型铜鼓以云南西盟山区佤族使用的铜鼓为代表,主要特点是体形高而瘦,鼓胸、鼓腰和鼓足无明显分界线,腰足相连成筒形。西盟型铜鼓上限到唐代,下限到近代,延续时间很久。古代铜鼓的八个大类型中,从万家坝、石寨山型到冷水冲、遵义型再到麻江型,它们在形制和纹饰上的演变一脉相承,较为清晰,经历了由发生、发展到鼎盛、衰落的全过程。但是学界对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铜鼓与前述几个类型的关系不甚清楚。北流型发展成为灵山型的过程比较清晰,而西盟型与其他类型铜鼓的关系也难以理清。[80]古代八大类型铜鼓的相互关系表示如图(图 1)。本文主要参照 1988 年《中国古代铜鼓》对古代铜鼓的分型,结合已公布的年代比较明确的铜鼓,将所搜集到的铜鼓划分为遵义型和麻江型两大类,下文分别进行论述。
河池市新发现布努瑶铜鼓研究2.3 小结从上文的分型可以看出,在明清时,麻江型铜鼓可分出三个亚型,其中麻江A 型由杨粲夫妇合葬墓男墓鼓这个类型演变而成。这些铜鼓的器形、鼓面和腰部凸棱与冷水冲型和遵义型有区别,这样的演变应该是有原因的。从铜鼓的形制上看,麻江型小而轻,可以固定敲击,也可以挂在敲打者的身上,一边敲击一边跳舞,气氛更加浓烈,还可以带到不同的场合使用,灵活性好(图 2)。麻江型铜鼓矮扁,张足幅度更大,在使用结束后,安放更稳当,不容易翻倒。麻江型铜鼓铸成扁小,,张足扩大,应该与使用方式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盾;;上古中国人的用耳之道——兼论若干音乐学概念和哲学概念的起源[J];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04期
2 翟国强;;北方草原文化南渐研究——以滇文化为中心[J];思想战线;2014年03期
3 梁妮;陈钰文;;论如何打造广西铜鼓文化品牌[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4 江日青;;论桂西北旅游发展中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J];传承;2010年27期
5 李昆声;黄德荣;;再论万家坝型铜鼓[J];考古学报;2007年02期
6 方志远;;“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J];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7 秦红增;万辅彬;;壮族铜鼓文化的复兴及其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袁华韬;黄万稳;唐剑玲;;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东兰县长江乡兰阳村周乐屯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梁富林;白裤瑶的铜鼓崇拜[J];河池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万辅彬,房明惠,韦冬萍;越南东山铜鼓再认识与铜鼓分类新说[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蒙有义;布努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陆遥;东兰瑶族铜鼓习俗考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2 黄文富;东兰壮族铜鼓习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3 刘智英;白裤瑶铜鼓文化及其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4 刘莉;白裤瑶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38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638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