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甘肃天水毛家坪遗址动物遗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07:23
【摘要】:毛家坪遗址是西周晚期至战国晚期渭河上游的一处秦人聚落遗址。本文对毛家坪遗址出土动物遗存进行动物考古学研究,了解当时居民对家畜的饲养和利用、肉食结构、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对动物资源的利用、生业方式以及用牲方式等问题。并结合该区域其他秦文化遗址与墓葬出土动物遗存,探讨早期秦人的家畜饲养与利用方式、肉食结构与来源、生业方式和用牲习俗。毛家坪遗址的动物种属包括珍珠蚌未定种、宝贝未定种、龟、鹰科、雀形目、家鸡、雉、田鼠、兔、狗、狐、狗獾、黑熊、马、猪、梅花鹿、马鹿、狍、黄牛、绵羊、山羊。根据遗址出土的野生动物群推测遗址周围的环境以森林、坡地为主,林木茂盛、有较大面积的灌丛,附近有河流。根据毛家坪遗址随葬动物的种类与部位、摆放位置与头向、年龄结构与性别、用牲选择与墓葬等级,探讨毛家坪先民的用牲习俗,结合其他相关遗址墓葬的随葬动物,发现秦人的用牲习俗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时期这三个阶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春秋中晚期用牲习俗与早期基本一致。到了战国时期随葬动物肢体部位趋于简单化和墓葬用牲趋同化。总的来说,秦人的用牲习俗从早期开始带有浓重的商文化因素,并包含着周文化因素,而发展到春秋中期时有较少的西戎文化因素则可能与丧葬文化的交流有关。猪是毛家坪遗址居民最为主要的肉食资源,其他家养动物如牛、羊等也占有一定比例,狗的地位十分特殊。居民获取动物资源的方式以饲养家畜为主,捕猎野生动物占次要地位。生业方式以种植农业与家畜饲养业为主。此外,家养动物存在二次开发利用的现象,如马用于驾车,羊毛可能被利用,牛也可能用于畜力开发等现象。结合已有西山遗址动物遗存研究的情况,早期秦人的生业经济方式包括种植业与家畜饲养业两方面。家畜饲养包括五个特点,一是家养动物种类丰富,包括马、牛、羊、猪、狗、鸡在内的“六畜”已非常完备。二是狗在秦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特殊的地位。三是养猪业发达,猪肉是秦人最主要的肉食资源,与中原地区的肉食资源相同。四是养牛业与养羊业也有一定发展。五是秦人的养马业也十分发达。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15;K878
【图文】:

遗址,秦文化,西北大学,天水


图 1- 1 毛家坪遗址位置示意图(采自赵兆《甘谷毛家坪遗址秦文化遗存的分期与编年研究》西安:西北大学,2017 年 图 1 略有改动)坪遗址位于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村渭河南岸台地,东接天水市麦积武山县,南临秦州区与礼县,北临通渭县,处于渭河南岸支流小南河图 1-1)。其北面属于黄土高原边缘地区,南岸是秦岭余脉形成的阴湿谷县为冀县,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 688 年县之。[2]”至西汉时期,属天水郡管辖,《汉书·地理志》:“天水郡,莽曰填戎……冀,〈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3]”近年研究清华简《系年》时指出“成王迁商奄之民于邾圄,为秦先人”,“朱圉山[4]。谷毛家坪遗址秦文化遗存的分期与编年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6

分布图,居址,墓葬,遗址


摘 要遗址总面积约 60 万平方米,分居址区、沟东墓葬区和沟西墓葬区(图 1-2)。0 年代,北京大学考古系、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在此处发现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基址 200 平方米,年代从西周早期延续至战国中晚期;墓葬 31 座,年代相当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及战国早期;并发现了以彩陶的石岭下类型遗存,以绳纹灰陶为代表的周代秦文化“A 组遗存”,以夹砂红征的周代西戎文化“B 组遗存”以及可能属于一种新的文化遗存[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惠;袁靖;宋国定;王昌燧;江田真毅;;中国古代家鸡的再探讨[J];考古;2013年06期

2 韩婪

本文编号:2714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14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8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