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渭水流域新石器时代灶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6 07:14
【摘要】: 灶作为房屋内用于取暖和炊事的重要设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新石器时代灶址形制的发展演变,既反映了文化的变迁,又反映了区域的差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文化面貌和生活状况,因而是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料之一。 本文将渭水流域新石器时代划分为老官台、仰韶和龙山三个文化发展阶段,分别介绍了各阶段典型遗址中代表性灶址资料的发现情况,并根据形制和结构的不同对各阶段灶址进行分类整理;进而对渭水流域各文化时期灶址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归纳,最后探讨了灶址演变规律与文化分期的关系、灶址与炊器形制的关系、灶址与房屋形制的关系等相关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878.3
【图文】:

嘴头,面石,东区,平面图


图六十二师赵村F30平、剖面图1.灶址图六十三1.灶面石嘴头东区F5平面图2.壁盒3一6.柱洞第三节壁盒式灶主要见于下魏洛、客省庄、石嘴头,花楼子等遗址。形制呈凹入墙内的壁完状,均位于室内一角,平面有长方形、心形等。有壁盒式灶的房屋通常在室内中另设有一处面积较大的灶址,多为灶面,也有少数为灶坑。石嘴头东区FS,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室内中央有一圆形灶面,直径90一80厘米,表面经火烤呈青灰和砖红色硬面。东墙北端近地面处有一拱形壁完式灶,宽94、深48一72、高76厘米;南、北壁竖直,底部中央有一小隔墙,底宽上窄,高30厘米,隔墙后端与盒后壁连接,完底平面呈“凹”字形;盒底前部有一椭形浅坑,口径22一28、深20厘米,坑底置一河卵石;盒底面经火烤呈青灰和砖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考古研究所1959年考古工作简报[J];人文杂志;1960年01期

2 王大钧;半坡的尖底红陶瓶——能自动汲水吗?告诫人们中庸的欹器?[J];力学与实践;1990年03期

3 赵学谦;;记岐山发现的三件青铜器[J];考古;1959年11期

4 马洪路;;陕西渭水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1987年09期

5 张宏彦;;渭水流域老官台文化分期与类型研究[J];考古学报;2007年02期

6 赵学谦;;陕西渭水流域调查简报[J];考古;1959年11期

7 刘随盛;;陕西渭水流域龙山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92年12期

8 李成;;渭水流域仰韶文化灶址的初步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1年02期

9 刘晓菲;;姜太公为何用直钩钓鱼[J];半月选读;2010年19期

10 赵宾福;;老官台文化再研究[J];江汉考古;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霍彦儒;;三论姜炎文化[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2 何明;;吉林省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与认识[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3 何明;;试论第二松花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4 ;吴江市震泽镇[A];中国名村名镇保护与旅游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6 蔡永哲;;《文献黄氏家谱》与黄吾野[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焕杰;;砭石与刮痧相关外治方法整理与研究[A];2006全国砭石与刮痧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张道一;;和谐社会对美学的呼唤[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9 李凭;;华夏文明与江南文明的融合[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10 曲巧敏;张炬;;中国传统化妆美容发展史略[A];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风;耕地的开发[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

2 沪文;“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暨广富林遗存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N];中国文物报;2006年

3 咏梅;大窑文化:为新石器时代兴起奠定了基础[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4 杨振彬;新石器时代文身工具初探[N];中国文物报;2001年

5 刘鄂;印证炎帝传说的遗址[N];湖北日报;2006年

6 董建矿;新乡发掘出一新石器古文化遗址[N];河南日报;2007年

7 蒋明权;四川阿坝哈休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6年

8 记者  孙娜;徐州新添4处“国保”单位[N];徐州日报;2006年

9 法国国家考古研究与保护研究院院长、教授 简—保罗·迪牟勒;欧洲的新石器时代的起源与发展[N];中国文物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刘伟盛邋实习生 唐玉兰;邕江史前文明的摇篮[N];南宁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吉笃学;中国北方现代人扩散与农业起源的环境考古学观察[D];兰州大学;2007年

3 陈苇;甘青地区与西南山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互动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4 贾莹;山西浮山桥北及乡宁内阳垣先秦时期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汪洋;广富林良渚先民体质及文化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蜜;日本人种论[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杨占风;鸭绿江、图们江及乌苏里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范方芳;中国史前用龟现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李乃胜;我国新石器时期建筑中的几个重要问题[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陈国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U

本文编号:2782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82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2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