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博物馆馆藏清代黄铜钱币的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6 08:57
【摘要】: 鄂州博物馆馆藏的一批清代黄铜钱币,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锈蚀,且锈蚀的颜色多种多样,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有的钱币虽然外观较为完整,但内部已被腐蚀空了,称之为“蛀虫式”腐蚀。 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等手段,对湖北鄂州博物馆馆藏的当地出土的几枚锈蚀较明显的清代黄铜钱币进行了检测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及相关文献,对黄铜钱币的成分演变、黄铜钱币的腐蚀机理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的保护方案。为钱币的收藏和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钱币本体含锌量34%~41%,含铜量54%~59%,含铅量3.51%~7.77%,合金配比稳定科学,显示清朝中后期黄铜合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腐蚀产物中首次发现了绿铜锌矿(Zn3Cu2(OH)6(CO3)2),此外还有黑铜矿(CuO)、红锌矿(ZnO)、铜盐(CuCl)等,当地埋葬环境中较高的Cl-含量(包括环境的污染)可能是致使这批黄铜钱币腐蚀较严重的主要原由。 长期开放而复杂的电化学溶蚀作用使锌的,甚至铜的溶解沿一个方向不可逆地进行着,这可能就是看到的锈蚀产物不多,但破损严重且呈现“蛀虫式”腐蚀特征的原由。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875.6
【图文】:
第三章 合金成份及腐蚀产物研究言我国正式的黄铜铸币出现是在明朝中期[1],到清朝时已经有了很大的于早期青铜器或青铜钱币而言,明清时期的黄铜钱币一般锈蚀较弱,涉产物、锈蚀机理等方面的文献很少。近年湖北省鄂州博物馆馆藏的当地清朝的钱币(以道光、嘉庆年间的居多)已出现锈蚀的迹象,有的还比锈蚀物颜色呈现黑色、白色、蓝绿色、褐色等多种多样(如图 1~8)。 XRD、XRF 等自然科学方法对部分样品锈蚀产物物相、基体合金成分进2],以期为我国明清时期黄铜币的相关研究、保护、鉴赏乃至近现代黄蚀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章 合金成份及腐蚀产物研究言我国正式的黄铜铸币出现是在明朝中期[1],到清朝时已经有了很大的于早期青铜器或青铜钱币而言,明清时期的黄铜钱币一般锈蚀较弱,涉产物、锈蚀机理等方面的文献很少。近年湖北省鄂州博物馆馆藏的当地清朝的钱币(以道光、嘉庆年间的居多)已出现锈蚀的迹象,有的还比锈蚀物颜色呈现黑色、白色、蓝绿色、褐色等多种多样(如图 1~8)。 XRD、XRF 等自然科学方法对部分样品锈蚀产物物相、基体合金成分进2],以期为我国明清时期黄铜币的相关研究、保护、鉴赏乃至近现代黄蚀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XRD、XRF 等自然科学方法对部分样品锈蚀产物物相、基体合金成分进[2],以期为我国明清时期黄铜币的相关研究、保护、鉴赏乃至近现代黄蚀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图 1 J1 锈蚀样品的外观 图 2 D1 锈蚀样品的外观Fig.1 the appearance of sample J1 Fig.2 the appearance of sample
本文编号:2782144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875.6
【图文】:
第三章 合金成份及腐蚀产物研究言我国正式的黄铜铸币出现是在明朝中期[1],到清朝时已经有了很大的于早期青铜器或青铜钱币而言,明清时期的黄铜钱币一般锈蚀较弱,涉产物、锈蚀机理等方面的文献很少。近年湖北省鄂州博物馆馆藏的当地清朝的钱币(以道光、嘉庆年间的居多)已出现锈蚀的迹象,有的还比锈蚀物颜色呈现黑色、白色、蓝绿色、褐色等多种多样(如图 1~8)。 XRD、XRF 等自然科学方法对部分样品锈蚀产物物相、基体合金成分进2],以期为我国明清时期黄铜币的相关研究、保护、鉴赏乃至近现代黄蚀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章 合金成份及腐蚀产物研究言我国正式的黄铜铸币出现是在明朝中期[1],到清朝时已经有了很大的于早期青铜器或青铜钱币而言,明清时期的黄铜钱币一般锈蚀较弱,涉产物、锈蚀机理等方面的文献很少。近年湖北省鄂州博物馆馆藏的当地清朝的钱币(以道光、嘉庆年间的居多)已出现锈蚀的迹象,有的还比锈蚀物颜色呈现黑色、白色、蓝绿色、褐色等多种多样(如图 1~8)。 XRD、XRF 等自然科学方法对部分样品锈蚀产物物相、基体合金成分进2],以期为我国明清时期黄铜币的相关研究、保护、鉴赏乃至近现代黄蚀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XRD、XRF 等自然科学方法对部分样品锈蚀产物物相、基体合金成分进[2],以期为我国明清时期黄铜币的相关研究、保护、鉴赏乃至近现代黄蚀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图 1 J1 锈蚀样品的外观 图 2 D1 锈蚀样品的外观Fig.1 the appearance of sample J1 Fig.2 the appearance of sample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武,原素芳;黄铜腐蚀速度与Cl~-浓度的关系[J];材料保护;2004年10期
2 王吉会,姜晓霞,李诗卓;黄铜脱锌腐蚀机理的研究进展[J];材料研究学报;1999年01期
3 洪燕;鄂州:铜镜之乡[J];湖北档案;2002年02期
4 许淳淳,于淼,王菊琳,何宗虎;铜表面透明防蚀封护剂的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4年04期
5 李自托;贾丰春;董泉玉;生群;;新型复合型铜缓蚀剂的实验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6年01期
6 徐增华;金属耐蚀材料 第十讲 铜合金[J];腐蚀与防护;2001年10期
7 李勇;朱应禄;;黄铜脱锌腐蚀的研究进展[J];腐蚀与防护;2006年05期
8 许方强 ,关育龙 ,冯炎基 ,何锐为 ,黄卫平;绿化对广东省博物馆大气环境的保护作用[J];中国博物馆;1988年04期
9 刘舜强;再谈我国古代黄铜铸币的年代[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05期
10 朱剑;毛振伟;张仕定;;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在考古中应用现状和展望[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年12期
本文编号:2782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82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