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环县塔病害原因及纠倾加固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7 10:58
【摘要】:环县塔是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宋代古塔,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位于甘肃东部环县著名的灵武古台上,塔身通高28.7m,是一座仿木密檐式砖塔,五层八面,内有木梯可通塔顶,每面间隔设有券门,可登高望远。该塔雄伟高大,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经受近千年的风雨侵蚀,环县塔也产生了诸多病害,塔身向东南方向倾斜13.29‰,超过了国家规范允许值的三倍多;塔刹的倾斜率达到25‰,环县塔成了名副其实的危塔。本文在深入分析该塔病害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纠倾加固技术方案:(1)查阅了大量资料,论述了古塔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古塔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环县塔的历史和以往修缮加固情况;搜集并分析国内古塔纠倾加固的成功案例,总结归纳了建筑物倾斜的原因及目前常用的建筑物纠倾加固方法;(2)采用无人机航拍对环县塔本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全方位测绘,并制作环县塔的3D模型,得到了环县塔塔身的精确尺寸并以此计算出环县塔重量及重心高度;利用航拍测绘的环县塔正射影像图并结合全站仪拟合中心测倾,两种方法相互校核精确测量环县宋塔的倾斜率,偏移量、倾斜率及倾斜方向等,得到了古塔的基本情况,更正了档案资料里的错误说法;(3)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掌握塔体和基础结构形式,地基地质及承载力情况、地下水赋存形式。分析了古塔的变形现状;在倾斜方向上多沉侧及少沉侧紧靠塔身开挖探坑,并取样做土工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比两侧的土体的含水率,压缩系数等数据找出病害及倾斜的六个主要原因包括:(1)地基处理差异;(2)含水率差异;(3)黄土湿陷;(4)地基土密实度差异;(5)地基与抗剪强度差异;(6)地震;(4)针对六大主因,提出了以地圈梁托换塔基础,在塔的少沉侧掏土迫降(水平钻孔或是绳锯切割)纠倾,在其多沉侧设置锚杆静压桩止倾加固,在塔基础外围钢管桩和石灰桩加固地基为核心技术的纠倾加固方案。为确保纠倾加固过程中塔身的整体性不受破坏,制定了塔身揽拉绳保护措施,同时为了防止在取土纠倾过程中发生“突沉”现象,在托换的塔基础下设置了定位墩结合千斤顶支撑的防护措施,以确保整个纠倾加固过程万无一失。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8.6;TU746.3
【图文】:

灵武,环县,国道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环县塔病害原因及纠倾加固技术研究年),时为北宋,故也称宋塔,2013 年其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塔东面是农家果园,北面是古塔寺遗址,东北处为灵武庙,古建筑群鳞次栉比,西侧有青石砌成的上山台阶,南面约二十多米处有一条乡村小道。古塔坐落在黄土高坡的台地上,坐北朝南,东依灵武台,西临滔滔环江,地势开阔。站在环县老城墙上,可俯察其盛;从环县城北国道经过时,可仰观其雄(图 2-1)。

环县,正门,正视图


究生学位论文 环县塔病害原因及纠负盛名,成为古环州八景之首。建造古塔?未见史料记载,但民间神话却代代相传:水灾害,淹没大片庄稼和房屋,民众苦不堪言。为慈念下界,一夜间就在环县的灵武台[4]建造了这座镇生过洪涝灾害。为纪念三霄娘娘功德,当地百姓请雕供奉到砖塔顶层。现在,虽然过去了近千年,但这里 2-2)。

文字,塔刹,军属,国泰民安


图 2-3 第五层平砖上所刻的文字见识了塔刹上的文字,这些文字全部是繁于浇铸漏笔外,绝大多数清晰可见。共铸岁,只必帖木里,国泰民安,法轮常转”,都□ 、彦福等、都功福主元帅慕福住、知韩,副会首军判俄,州判赵,军属总领东南路河中府、河津县故镇,王仲、王伸有五日”(图 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科技;孙琪;梁收运;赵红亮;;某高层建筑倾斜原因及纠倾加固技术研究[J];施工技术;2018年10期

2 张鑫;陈云娟;岳庆霞;郭道通;;建筑物纠倾技术及其工程应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3 邓正定;孙琪;王珑;张三福;;止倾迫降综合纠倾法机理分析及在高层建筑纠偏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2016年02期

4 付素娟;李旭光;贾媛媛;;软土地区截桩迫降纠倾法数值模拟分析[J];建筑技术;2016年03期

5 屠一劬;马海龙;;某多层建筑物纠倾方法分析与实施[J];建筑技术;2015年02期

6 李延涛;王建厂;梁玉国;;某高层筏板基础纠倾迫降的设计与施工[J];工程质量;2015年04期

7 王述运;;黄河三角洲地区某单位办公楼纠倾方案设计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年03期

8 程晓伟;王桢;张小兵;;某高层住宅楼倾斜原因及纠倾加固技术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9 宋_g;孔淑臻;王向阳;;低应力地基弱刚度砖混结构迫降纠倾理论与实践[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余晓喻;;浅掏截桩法实施复合地基房屋纠倾[J];住宅科技;201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清泉;吴彦章;;黄土地区基础偏心高层建筑纠倾加固技术研究[A];第十一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工程质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李清泉;吴彦章;;黄土地区基础偏心高层建筑纠倾加固技术研究[A];第十一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工程质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3 刘天杰;刘佳林;崔文涛;刘天中;;复杂地质地貌的古塔纠倾[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特辑[C];2014年

4 田冰峰;;浅谈洛阳下清宫道士塔纠倾方案[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5 李启民;崔江余;唐业清;;负摩阻力法纠倾实践与探讨[A];第十届建构筑物改造和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工程质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6 王桢;;锚索技术用于建筑物可控精确纠倾[A];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含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九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启民;唐业清;;长桩建筑物综合纠倾技术探讨[A];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含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九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立新;桑大勇;;用逐点顶升法纠倾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9 张小兵;李清泉;;取土润水法结合锚杆静压桩在倾斜建筑病害治理中的应用[A];第十届建构筑物改造和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工程质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10 孙艳丽;;倾斜通廊整体纠倾加固改造[A];2013年河北省炼铁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李静 程晓伟;“比萨斜塔”终扶正 高原纠倾赋新篇[N];中华建筑报;2009年

2 何世扬;浅谈建筑物的纠倾[N];广东建设报;2000年

3 见习记者 付强;西林寺塔纠倾工程顺利验收[N];九江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王纯毅;胜特:妙手回春的建筑“名医”[N];广东建设报;2008年

5 蓝戊己;移位技术能使建筑物“延年益寿”[N];建筑时报;2006年

6 ;以创新求发展 当好建设科技排头兵[N];中国建设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宿华文 本报通讯员  龙法研;司法催开和谐花[N];人民法院报;2006年

8 见习记者 杨世朋 报道组 周梅红;纠偏扶正着手实施[N];温州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明;一种桩基础高层建筑纠倾加固技术研究与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18年

2 王珑;环县塔病害原因及纠倾加固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3 韩鹏举;水平掏土纠倾技术的理论分析与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7年

4 孔淑臻;低层砖混结构迫降纠倾理论与实践[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5 付志宏;倾斜建筑物病害治理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6 徐海珠;断柱顶升纠倾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7年

7 张建一;顶升纠倾法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7年

8 李光宏;基于软土地基建筑物迫降纠倾的数值分析与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平洋;建筑物水平掏土纠偏技术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10 范栋;砖混结构顶升纠倾中的变形分析及控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83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83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1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