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百越都城海洋性初探

发布时间:2020-08-20 13:23
【摘要】: 居处于东南地区的百越民族由于濒临大海而形成海洋性的民族文化。作为百越内部各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百越都城更是集中了土著海洋性文化的各项内涵,在宏观地理位置和微观文化内涵上都表现出明显的海洋特性。本文试图从百越都城形成的海洋人文背景、宏观位置和微观内涵的海洋性及其历史传承等方面对百越都城文化进行系统的讨论,以揭示百越都城文化的海洋性本质。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 绪论,解释“百越”、“百越海洋性”及“百越都城海洋性”,回顾以往相关研究并提出本文的写作目的。 第一章“从原始人文聚落发展看百越都城海洋性基础”,通过讨论新石器和青铜时代宏观聚落形态上东南各区域原始文化中心地带形成的过程,及揭露微观聚落形态内部与海洋有关的文化内涵,来说明作为百越都城基础的东南各原始人文聚落中心在史前就已经具有海洋文化特性了。即东周秦汉时百越都城的海洋性渊源于史前时期,海洋性是百越都城文化的本质特性。 第二章“从宏观聚落形态看百越都城的海洋性坐落”,逐一考证从史前东南各区域原始人文聚落中心地带中成长起来的东周秦汉时百越内部各民族都城的地理位置,它们均位于各自民族区域中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处,这成为百越都城海洋性在宏观聚落形态上的规律性特点。 第三章“从微观聚落形态看百越都城的海洋性内涵”,从居处、经济、交通等聚落的微观方面观察百越都城文化的海洋性内涵。在微观聚落形态上,百越都城文化表现为干栏式建筑居处、渔猎经济和农业并重、舟楫往来交通及发达的海洋商贸等海洋性文化特点,与中原陆性文化下都城的文化内涵显著不同。 第四章“百越都城海洋性在郡县时代的历史传承”。百越都城在宏观地理位置和微观文化内涵上所表现的海洋性本质特点,被历史时期各区域文化所继承和发展,对唐宋元明清东南各江河入海口政治经济中心及航海中心地位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语,总结全文内容。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8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雄;;“百越”仅指五岭以南古代土著考[J];贵州文史丛刊;1985年02期

2 蒋炳钊;试论我国东南地区古代的民族名称[J];东南文化;1987年01期

3 ;编余继想[J];南方文坛;1989年03期

4 王文光;百越后裔壮侗语族各族发展的宏观考察[J];学术探索;1994年03期

5 韦顺莉;;滇越非属百越[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10期

6 陈泽泓;岭南早期历史试探[J];广东史志;1996年01期

7 汤启鹏;中华古建文化探源[J];前进论坛;1998年02期

8 须臾;;秦统一中国的最后攻坚战[J];文史春秋;2011年06期

9 胡雪冈;;瓯越与百越及其他[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黄琛;;特色鲜明的百越铜鼓[J];文明;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国强;舒萍;孙晟;;百越东渐 血脉相连[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史念海;;中国古都概说[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葛剑雄;;古都与移民[A];中国古都研究(第九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1年

4 刘宗意;;六朝都城与台城位置考[A];南京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陶正刚;;晋国早期都城“唐”地考[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6 叶骁军;;关于古都研究中几个理论问题之管见[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史念海;;序言[A];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83年

8 陈建生;;闽粤都城所在地及其相关问题[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陈存洗;;从考古发现看闽越国都城位置[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李蔚;;古都研究的新篇章——评《中国都城历史图录》[A];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邝伟楠;“百越壮都”拍了2000万[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苏源;6000万到2000万 百越壮都终卖出[N];中国商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庞承;卫星城如何走出“孤岛”[N];浙江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张二虎;广西金禾宫2000万拍得“百越壮都”[N];经理日报;2004年

5 ;“百越壮都”缘何无人喝彩?[N];中国旅游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王筠 通讯员 李丽君;迎五洲宾朋 扬都城美名[N];市场报;2000年

7 陈小莹;楼忠福出招 广厦欲求数壳整合上市[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陈高华;谈谈元大都建城史[N];北京日报;2003年

9 记者 黄敏;打造“壮文化”经典国际景点[N];南宁日报;2009年

10 叶国靖;浙江广厦集团董事局主席楼忠福:天都城的问题是开发条件的问题[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小炉;吴越和百越地区周代青铜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3 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魏景波;唐代长安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3年

5 王新天;中国东南海洋性瓷业发展史[D];厦门大学;2007年

6 张腾辉;从“帝都”到“天下”[D];复旦大学;2012年

7 魏坚;元上都的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冉光芬;明代贵州历史移民与家庭伦理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何海龙;边缘之拓治[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峻;百越都城海洋性初探[D];厦门大学;2002年

2 韩苗;百越与巴的先秦考古文化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3 覃结玲;“百越境界”文学意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团辉;韩都城变迁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刘小艳;罗香林百越民族研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媛;16-18世纪中法都城聚会性场所之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7 邱杨琰;从汉代京都赋看两汉都城建筑文化[D];苏州大学;2009年

8 韦峰;先秦城市空间格局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9 程海虹;暖性积云滴谱生长及人工催化的数值模拟[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10 王果然;秦迁都与强盛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98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98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c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