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两件中国古代青铜错金(银)器表面锈蚀产物的光谱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15 04:12
  错金银是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器表面的一种贵金属镶嵌装饰技法,目前对这一技艺的研究比较少,更不深入,与其曾经崇高的地位极不相称。目前认知的青铜错金(银)器的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先铸造出青铜器本体,再在青铜器表面錾刻出或预先已铸出图案或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打制好的金银丝片,最后打磨抛光,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和X射线衍射手段对战国晚期和汉代的两件错金银青铜器本体、表面镶嵌的金丝(片)及锈蚀产物进行了成分及物相分析。两件青铜错金(银)器青铜本体Cu, Sn, Pb合金组成分别为:85.10%, 10.31%, 3.84%和90.15%, 7.68%, 1.86%,合金成分及配比都是中国古代青铜常见的。铜盏表面镶嵌金片的成分Au:70.38%和75.28%, Ag:27.51%和22.50%,相当于17~18 K金,虎形器表面镶嵌金饰的成分Au:85.16%, 88.06%和90.24%, Ag:13.37%, 10.18%和8.11%,相当于20~22 K金。青铜器常见的锈蚀物是各种含Cu, Sn和Pb的氧化物、碳酸盐、硫化物或硫酸盐及铜的氯化物,及石英、碳酸钙、氧化... 

【文章来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40(05)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两件中国古代青铜错金(银)器表面锈蚀产物的光谱分析


汉代错金银青铜灯盏(a)及采样部位细部特征(b)

细部,青铜,部位


战国晚期错金青铜虎形摆件(a)及采样部位细部特征(b)

对比图,青铜,颜色,对比图


错金(银)是青铜器表面的一种金属细工装饰技法, 目的是使金银与青铜呈现的不同颜色和光泽相映相托, 将其图案与铭文衬托得格外华美亮泽。 足金为深黄色, 但古代所使用的金都或多或少含有银及少量其他伴生元素, 本工作所分析的金片、 金丝的含金量在70.38%~90.24%之间。 有报道湖北襄阳陈坡M10墓出土的战国错金银青铜戈鐏金丝的平均含金量是86.7%。 这些金片、 金丝类似于现在概念上的金银合金, 即K金, 其纯度范围大体相当于现行的18~20K金, 颜色较之纯金的金黄色略浅。 纯铜呈橙红色, 易与锡等元素形成青铜合金, 随着锡在铜中含量的逐渐增加, 其合金颜色沿红→黄→淡黄→青(浅黄带绿)→银白方向变化。 金银K金和低锡青铜的颜色相近; 高锡青铜和银的颜色也相似。 若不做表面处理, 错嵌后色差太小让人难以辨识, 装饰效果不理想。 尤其在抛光后视觉上反差会更小, 珍贵金银的亮丽色泽衬托不出来或不明显(如图3)。 目前还在流传的传统金属镶嵌工艺中, 例如乌铜走银(金)工艺, 最后必须使作为基底的铜(通常为纯铜和银还有少量黄金的合金)发色呈亚光黑色, 让金银图案跃然于上, 主题纹饰或者内容才能从黑色的背景中烘托出来。 古代错金银器现在带给我们的视觉与美感冲击是在青铜本体锈蚀后表面变色的基础上衬托出来的, 可能并不是本来的面目。 不论是纯铜还是青铜合金都比较耐氧化, 完全靠自然氧化形成皮色来衬托金银的颜色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为验证这个推测, 先模拟浇铸含Sn 10%的青铜板, 再配制含Ag 16%的金银合金, 即约为20 K金, 并压成薄片贴于青铜板上。 配制20 K金目的为: 本工作取样中金丝(片)平均含金量约85%, 以相同的研磨打磨金箔与青铜表面, 在不同角度的光线照射下可见到色差很小。 试想错金银的金丝(片)被嵌入青铜器表面, 会更加难以分辨。2.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九连墩墓地1、2号墓出土青铜器上锈蚀产物分析[J]. 金普军,秦颍,胡雅丽,黄四平,胡文虎.  江汉考古. 2009(01)
[2]云南古代乌铜成份和性能的研究[J]. 许昆,文飞,贾朝光,卢邦洪,朱绍武,陈南光.  贵金属. 2003(01)
[3]黄铜器表面着色方法的研究[J]. 忙子丹,孙淑云,赵静敏.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5(02)



本文编号:3437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437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9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