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铺遗址战国至两汉先民食物结构和农业经济的转变
本文关键词:申明铺遗址战国至两汉先民食物结构和农业经济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显示,战国(475~221BC)至两汉(206BC~220AD)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格局发生了明显改变,即以稻粟农业为主转为稻粟麦农业.然而,在此阶段先民食物结构的演变及其与农业经济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却缺乏相应的认识.为此,我们对河南淅川申明铺遗址出土的人骨和兽骨进行了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排除异常的δ13C和δ15N值后,两汉先民的δ13C均值((16.7±0.8)‰,n=15)明显低于战国先民的相应值((12.7±0.8)‰,n=14),两者差异极其显著,这与两汉时期的先民普遍种植水稻和小麦,尤其是小麦的大量推广,密切相关;两汉时期先民δ15N值的变异范围(6.6‰~9.3‰),也小于战国先民(6.2‰~10.4‰),暗示两汉先民较战国先民的肉食来源更为接近.战国至两汉时期先民食物结构的变化,当为两汉时期更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利农政策的实施及新农业工具的出现所致.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人类演化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申明铺遗址 战国至两汉 C和N稳定同位素 食物结构 农业经济 社会环境
【基金】: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项目(编号:KACX1-YW-083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项目(编号:KZCX2-YW-Q1-04);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编号:XDA05130303,XDA0513050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10BAK67B03)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科研课题资助
【分类号】:F329;K878
【正文快照】: 战国至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1],在此阶段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2].历史文献表明,战国时期的粮食作物,主要为黍、稷(粟)、稻、麦、菽(大豆)和麻,与三代(夏、商、周)相比,黍、稷在农作物的地位有所下降,菽显著上升,如《墨子·尚贤》中的“耕稼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新;编户齐民与两汉王朝的人口控制[J];东岳论丛;1996年05期
2 ;河南淅川黄楝树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0年03期
3 胡耀武;栾丰实;王守功;王昌燧;Michael P.Richards;;利用C,N稳定同位素分析法鉴别家猪与野猪的初步尝试[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6期
4 郭怡;胡耀武;朱俊英;周蜜;王昌燧;Michael P.RICHARDS;;青龙泉遗址人和猪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1期
5 ;侯马牛村古城南东周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2年02期
6 尷官保;;洛阳老城西北郊81号汉墓[J];考古;1964年08期
7 耿青岩;蔡学文;;河南淇县发现西汉石磨[J];考古;1983年10期
8 张雪莲;王金霞;冼自强;仇士华;;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J];考古;2003年02期
9 张雪莲;;碳十三和氮十五分析与古代人类食物结构研究及其新进展[J];考古;2006年07期
10 黄展岳;;一九五五年春洛阳汉河南县城东区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谢捷;;秦兵器刻铭零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薛荣;贾兵强;;先秦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与再生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3 张U,
本文编号:345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45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