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基于电化学免疫技术的丝绸文物分析鉴定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2 01:22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史,而丝绸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象征之一,我国先民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收集蚕茧用于缫丝织绸。丝绸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研究热点,但众说纷纭下很难有准确结论。丝绸拥有优异的性能与华丽的外观,是财富的象征,在古代常被用于陪葬。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丝织品被发掘出土,对这些丝织品文物进行分析鉴定,可为追溯丝绸的起源和传播提供重要信息。丝绸文物的主要成分是丝素蛋白,多种外界因素都能使其发生老化降解,导致出土样品中往往丝素蛋白含量极低。因此,需要开发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手段来分析鉴定丝织品文物。本论文采用电化学免疫技术,以丝素蛋白为完全抗原,制备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构建免标记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鉴定现代蚕丝和丝绸文物样,并与间接酶联免疫(ELISA)法横向比较,实现丝素蛋白的超灵敏检测;同时制备尺寸粒度较均一的金纳米颗粒(AuNPs),基于AuNPs构建了另一种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并与间接ELISA结合,用于分析多种蚕丝文物,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灵敏度。首先,以桑蚕丝素蛋白为完全抗原,制备特异性鼠抗丝素蛋白单克隆抗体,基于单抗构建了间接ELISA和免标记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采... 

【文章来源】: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电化学免疫技术的丝绸文物分析鉴定研究


图1.1?(A)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的罗织物残片;(B)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帛残片??

示意图,免疫传感器,电化学,示意图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电化学免疫技术的丝绸文物分析鉴定研宄??-<〇-<〇〇?o??■■?-〇-<〇?v??I???4?*??wBm?4?^?^?m?^?^8*0^??m????E3?一??I??tX>i5SE¥S-?WWWW??TTjIK?wOOO?wwvw??I?V^OOWtKlF?〇r.?〇..^??mmliraMT??图1.2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示意图??1.5金纳米颗粒??金纳米颗粒是直径在1-lOOnm的纳米粒子,具有高电子密度、介电特性和催化作用,??生物相容性好[1Q1-1G3]。由氯金酸还原法可制备不同粒径的金纳米颗粒,溶液颜色根据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由红色逐渐加深至紫色。金纳米颗粒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高、??吸附能力强等优点,可用于固载和标记生物蛋白质同时,金纳米颗粒还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能、光学性质和生物催化特性。此外,金纳米颗粒本身是一种纳米活性材料,??同时金与巯基间能形成较强的金硫共价键,使金纳米颗粒能与疏基丙酸一类的物质高效结??合,再通过对端羧基的活化,达到固定蛋白质的目的[|<)7,|()81蛋白质分子在不失活的前提??下,也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结合到金纳米颗粒的表面。诸多的优越性能使金纳米??颗粒被应用到各个领域[|()9^。??1.6课题的提出和意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丝绸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象征之一。我国A代先民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收集蚕茧用于缫丝织绸,中国也因此被认为是丝绸的起源地。纤维类??织物的出现时间可以追溯到约三万年前,丝织品的使用历史则相对较短,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丝麻织物,距今约5600年。这些发掘丁?河南青

原貌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电化学免疫技术的丝绸文物分析鉴定研宄??电化学工作站?CHI?660E?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金电极?3mm?上海越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销片电极?1*1?cm2?上海越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万能显微镜?VANOXAHB-1?日本Olympus公司??参比电极?1?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2.3实验材料??2.3.1样品介绍??本实验分析鉴定的文物样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友情提供,其原貌如图2.1所示。A为从??广东省南海一号考古遗址获取的疑似含有丝绸微痕迹的土壤样,B为浙江省安吉县五福遗??址出土的丝织品残片,C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营盘遗址墓葬群出土的丝织品残片。??同时,实验用到的桑蚕茧样品也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通过提取蚕茧中的桑蚕丝素??蛋白,以制备特异性高的单克隆抗体。??ABC??lcm?lcm?lcm??图2?丨文物样的原貌。(A)南海一号土样;(B>安吉楚墓丝织品残片;(C)营盘墓葬丝织品残片??2.3.2溶液的配制??脱胶液:称取5?g碳酸钠加入到1000?mL去离子水中均匀搅拌,待其完全溶解后备用。??磷酸盐缓冲液(pH?7.4):称取0.2?g氯化钾,0.27?g磷酸二氢钾,8?g氯化钠和1.42?g??磷酸氢二钠加入到800mL去离子水中均匀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后用容量瓶定容至1000?mL,??调节溶液的pH至7.4,作为酶联免疫法步骤中的洗涤液备用。??碳酸盐缓冲液(pH9.6):称取1.5g碳酸钠和2.9g碳酸氢钠于80()mL去离子水中均??匀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后用容量瓶定容至l〇〇〇mL,调节溶液的pH至9.6,作为抗原包被??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J]. 丁品.  文物. 2010(07)
[2]考察草原丝绸之路的法国人[J]. 耿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3]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J]. 李最雄.  中国文化遗产. 2004(03)
[4]丝素蛋白在生物材料上的研究和应用[J]. 孔祥东,朱良均,闵思佳.  功能材料. 2001(06)
[5]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丝麻织品观察与研究[J]. 张松林,高汉玉.  中原文物. 1999(03)
[6]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J]. 张难生,叶显恩.  中国社会科学. 1992(01)
[7]罗布荒漠的自然特征和罗布泊的“游移”问题[J]. 赵松乔.  地理研究. 1983(02)
[8]中国历史文物鉴定史略说[J]. 刘东瑞.  史学月刊. 1982(06)

博士论文
[1]食品中双酚A检测用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 周玲.浙江大学 2014
[2]银纳米材料和金纳米材料的植物生物质还原制备及应用初探[D]. 黄加乐.厦门大学 2009
[3]功能化金纳米材料的合成、性质及其在化学发光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 王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4]禽流感与新城疫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技术及初步应用研究[D]. 彭伏虎.华中农业大学 2008
[5]金纳米棒的表面修饰及其生物识别的研究[D]. 王春刚.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新型酶联荧光、电化学免疫及DNA传感技术的研究[D]. 龚福春.湖南大学 2003
[7]我国几种土壤中铁锰结核的物质组成与表面化学性质[D]. 谭文峰.华中农业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基于纳米Fe3O4@SiO2和功能化石墨烯检测致病菌的4种免疫传感器研究[D]. 马骏爽.浙江工商大学 2017
[2]纳米材料的无酶催化放大策略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 申文君.西南大学 2016
[3]基于单壁碳纳米管/壳聚糖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D]. 张弦.重庆医科大学 2015
[4]基于金属溶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检测饲料及水产品中呋喃唑酮和孔雀石绿的研究[D]. 余婉松.上海海洋大学 2015
[5]几种纳米材料相变的尺寸效应[D]. 姜如.湘潭大学 2013
[6]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D]. 陈仁玉.河北医科大学 2013
[7]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纯化的人正常支气管上皮与肺鳞癌组织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许艳.中南大学 2011
[8]非晶碳及非晶碳化硅薄膜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D]. 邱毅娇.电子科技大学 2011
[9]近红外光谱尿液分析仪的原理及实现[D]. 刘蓟.重庆大学 2011
[10]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雏鸭病理发展规律及免疫组化与免疫荧光检测病原侵染规律的研究[D]. 陈海军.四川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71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471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a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